十八洞村采访背后的故事:一群爬山虎式的记者

27.02.2016  11:49

一群爬山虎式的记者

——十八洞村采访背后的故事

湖南日报记者 曾楚禹 通讯员 吴红艳

今年春节前后,中央电视台、湖南日报、湖南卫视等新闻媒体,连续大规模、大篇幅报道花垣县十八洞村精准扶贫的故事。报道推出后,偏远的十八洞苗寨“”了。从农历大年初一以来,每天数万人涌入村里,赏绿水青山,观苗家风情,听动人故事……

剖析苗寨巨变原因,总结精准扶贫经验,提炼十八洞精神……深入十八洞村采访的新闻记者,也有一些与十八洞村“不得不说的故事”。

1 “拍摄比吃饭更重要!

央视、卫视那帮记者,特别能吃苦。”谈及年前的采访,村民施六金仍记忆犹新。

去年12月8日,中午1点多,刚刚采访完施六金的老母亲,大伙儿饿得肚子咕咕叫,正准备吃中餐。

刚从院子里走过的一群人,是哈尔滨过来的游客。”有人告诉刚拿起碗筷的央视记者。这群哈尔滨人上午游览了矮寨大桥,经人推介慕名来十八洞村游览。

北方客人前来南方苗寨,他们的感悟肯定不一般!”央视记者赵坤现兴奋极了:“快,带好设备,拍摄比吃饭更重要!

扛摄像机、拿话筒、做记录……大伙儿又忙开了。

当再次回到饭桌前,已是下午4点多了。苗家阿嫂隆英足打趣道:“你们哪是吃中饭,现在吃晚饭的时间又到了哦!

2 “一坐上车,就睡着了

近1个月的采访拍摄,央视、湖南卫视联合报道组9个人,不管是谁,都不曾吃个安生饭、睡个安稳觉。

十八洞村、水桶村、麻家村等苗寨,都不具备住宿、网络办公条件。为确保如期完成任务,报道组只能每天早出晚归,奔波在县城和村寨间。

他们经常一坐上车,就睡着了。”湖南卫视驾驶员李师傅说:“我们晚上还能躺下休息,可他们要加班整理当天拍摄的素材,总结一天的工作,筹划明天的任务……在路上,我好想把车开慢些,好让他们多睡会儿!

早上8点钟就进村了,晚上12点钟还在采访拍摄。”村支书龚海华说:“特别是村民思想道德星级评比、为工作队打分、筹备相亲会那些天,他们一直在跟拍,尤其辛苦!

摄像师潘露,有一回摔进了农户家坎下的水沟,脖子和腰都受伤了。他贴了膏药,第二天照样扛起摄像机进村。

负责素材同期工作的高睿,几乎每晚都要加班到第二天凌晨三四点。

3 家犬咬轮胎,不舍报道组

我叫施六金,有颗善良心。哪位姑娘看上我,请放心!”在央视播出的《苗寨相亲,携手脱贫见曙光》报道中,十八洞村大龄青年施六金的开场白赢得满堂彩。

我文化水平不高。相亲会上,怎么留住姑娘的心,我确实不晓得怎么办。”2月25日,谈起年前的相亲会,施六金乐呵呵地说:“感谢央视和卫视记者给我出的妙招。那次相亲会,我虽然没有成功牵手,但给人留下了好印象。

从原来思想消极懈怠,到现在主动参与村里公益事业,施六金言语中充满着对媒体的感激之情。

不仅如此,施六金养的一条牧羊犬“小虎”,也与央视和湖南卫视联合报道组的记者们“交上了朋友”。“报道组走到哪里,‘小虎’就跟到哪里。我们采访结束离开时,‘小虎’还咬住汽车轮胎,死死不放,舍不得我们走。”湖南卫视记者何景坤说。

4 做爬山虎式的记者

2月16日,湖南日报报道组进驻十八洞村。摄影记者童迪听说村里的十八溶洞,洞洞相连、景致壮观,一定要去洞里探险。有村民劝他:“溶洞还没有开发,危险得很。”童迪却坚持要去探个究竟,“我们的报道,不可以缺少溶洞里的好风景”。

2月19日上午11时,在施六金等3名村民带领下,童迪沿着崎岖山道,从仅能容下一人宽的狭窄洞口入洞。

我手抓着之前绑在尖石头上的简易绳梯,垂直下到几米深的第一个洞室。又匍匐钻入尾部的小洞,来到第二个较大的溶洞。溶洞基本是一路向下,有巨大的洞室和形状各异的石笋、钟乳石,也有要侧身通过的裂缝。地面有坚硬的碎石,也有如梯田一般的分层水池……”5个多小时后,童迪安全从洞口出来,绘声绘色地描述洞内情景时,早已变成一个泥人。

这是我第一次进入未开发的溶洞探险拍照,很多地方都要爬着往前钻,真的有点像爬山虎。以后对待工作也要这样,粘上去,就绝不放手。”从那以后,童迪在微信朋友圈里有了个雅号——“爬山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