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奇当年抱过的孩子 如今把家里办成了展览馆

10.08.2016  03:38

“追寻少奇足迹 弘扬长征精神”系列报道之三:

(钟宜龙老人家门口。堂屋门口贴着一副“若要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后一代”的对联。)

   星辰在线8月9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王希文 通讯员 尹芳) “刘少奇主席是个大好人啊!如果不是他当时的决策,我们家现在早就已经被国民党反动复辟杀绝了,哪有今天的生活啊!”今年已经是88岁的钟宜龙颤抖着跟记者说。今天上午,“追寻少奇足迹 弘扬长征精神”主题活动来到福建长汀,阿廖沙一听说有一位爷爷刘少奇曾经抱过的孩子现在还健在,兴趣高涨,在当地工作人员的带领下来到了南山镇长窠头村钟宜龙老人家里,两人一见面,就像多年的老朋友一般,坐在一起聊起了当年的故事。

(钟宜龙老人带着阿廖沙看他收集来的资料,里面有关于爷爷刘少奇的记载。)

(老爷子88岁了,虽然耳朵有点不好使了,却依旧精神矍铄。)

  “共产党一定会在全国取胜”

  1934年7月,持续8个月之久的第五次“反围剿”进入白热化阶段,国民党东路军总司令蒋鼎文陈兵6个师于松毛岭不远之处,大有压境之势。时任全总执行局委员长的刘少奇临危受命,来到福建长汀,担任中共福建省委书记,成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中在福建苏区任过职的领导人。

  在长汀期间,刘少奇曾多次来到长窠头村,和当地的群众一起交心,了解革命形势。一次,刘少奇在这里遇到了当地的游击队队长涂葱子,便是钟宜龙老人的母亲。“少奇主席很奇怪啊,就问我母亲为什么叫‘葱子’啊?”原来,涂葱子的母亲在葱子园摘葱子时肚子痛,一会就生下她,所以起名“葱子”。刘少奇对老百姓这种质朴的情感很是赞赏。

  涂葱子的丈夫钟大廷在早前的革命运动中不幸壮烈牺牲了。他对涂葱子说:“长窠头人穷有志要革命,你丈夫是为革命牺牲的,你化悲痛为力量,更加积极工作,值得大家学习;你原来是依从丈夫,现在他牺牲了,你又做父亲又做母亲,变依从子女了,我给你改名叫‘从孜’吧!”

  “少奇同志勉励我母亲,有任何困难在你面前时都要克服,把两个子女抚养长大成人,是烈士后代,也是革命后代,共产党一定会在全国取胜。”钟宜龙想起这段历史,脸上写满了骄傲。“我母亲立即将身边6岁的儿子抱到少奇主席面前,赶紧说快叫刘叔放心!放心!”少奇同志也立即把孩子抱在怀里说:好孩子真乖!真乖!参会同志满堂大笑……

  这位6岁的孩子,便是钟宜龙。时光飞逝,当年的少年小鬼头,如今已经是88岁的白发老者,但历史却在这座英雄的村庄扎下了根。

(“刘少奇主席是个大好人啊!如果不是他当时的决策,哪有今天的生活啊!”钟宜龙老人感慨地说。)

(在老爷子的家里,随处都是讲述革命历史的资料。)

  “留下红色种子 红军会打回来的”

  1999年农历六月初六,涂从孜与儿孙们坐在一起,畅聊人生,依旧记得当年刘少奇主席多次来到长窠头的场景。“母亲最记得的几句话是:做党员做干部要关心群众的生产生活,不要为了支前不留口粮,关心群众生产生活,群众拥护红军,消灭敌人,支前精神是好的,方法要注意。”

  当时革命形势非常严峻,松毛岭随时可能失守。“少奇主席千叮咛万嘱咐,万一松毛岭失守,红军转移,国民党军队和土豪劣绅反攻复辟,早做好革命干部、革命群众、烈士军属远离红屋区的准备,越远越好,留下红色种子,红军会打回来的!”当时,国民党围剿部队的口号是:“不让共产党留下一粒红种”。

  涂从孜听从刘少奇的话,带着孩子在外逃亡2年的时间,后来安全回到家乡,却得知有未来得及转移的群众几十人被杀的消息。“母亲说,少奇主席是个大好人,他的做法救了千千万万的老百姓,她反复告诫我们,要一辈子做善事,做善人,我也尽量按照母亲的要求去做了。”

  当天,93岁高龄的涂从孜说了这一番话后,溘然长逝。

(钟宜龙老人得过的各种荣誉证书,记者看了下,从上世纪五十年代开始,得最多的是“优秀共产党员”。)

(阿廖沙夫妻俩与老爷子两口子合影留念。图片由星辰全媒体记者  王希文/摄)

  年近九旬的老人在家里办起了爱国教育展

  钟宜龙确实是在按照母亲的话去做了。在他家门口的两边,挂着一副“若要红旗飘万代,重在教育后一代”的对联,一走进堂屋,记者就被那挂满了墙壁的荣誉证书、学习文件、好人好事吸引住了,钟宜龙老人竟然把自己家里办成了一个展览馆。

  “老人家把家里人都请出去住了,把他收集来的各种革命史料、学习文件和他自己获得的荣誉证书都贴在了墙上,只要一有年轻人来,他都会跟他们讲革命故事,学红色历史。”当地的工作人员介绍,老人家在这一带远近闻名,虽然一开始家里人很不理解,但越到后来越能体会老爷子的良苦用心了。

  “贴荣誉证书不是为了显摆成绩,而是为了更好的教育下一代,让他们知道怎么样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钟宜龙老人已经是一位老党员了,黝黑的脸庞上满是皱纹,虽然耳朵有点不好使了,却依旧精神矍铄。由于语言不通,阿廖沙和他在交谈时,要先由当地的工作人员翻译成普通话,再由随身翻译念成俄文。他们却依旧聊得兴味盎然。

  采访结束后,记者和阿廖沙一同走在出村的水泥小道上,他感慨地说:“这位老人家小时候被爷爷抱过,我小时候爷爷也抱过我一次,从老人家的身上,我感觉到爷爷是一位非常喜欢孩子的领导人,他关心的是国家的未来,是老百姓的生活,更加感觉到爷爷的伟大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