击水中流出洞庭——湘江北去系列报道之开放篇

11.09.2015  10:56

  压题照:9月10日,长沙新港一片繁忙景象。据了解,长沙新港1-8月总吞吐货物339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28%。其中,件杂散货前8个月吞吐183万吨,比去年同期增长92%,集装箱前8个月吞吐7.8万标箱,比去年同期增长6%。

  湖南日报记者 唐俊 通讯员 洪琳 摄影报道

  衡阳钢铁集团生产车间,海关关员

  冒着高温上门开展业务指导。黄勇华 摄

  湖南日报记者 周月桂

  每一条河流都有一个梦想,就是奔向大海。

  湘江潮涌,出洞庭,接长江,奔大海,开放浪潮是大势所趋,是中部湖南的必然选择。

  湘人从不缺乏开阔的视野和出走的雄心,近代由湖南人主导的洋务运动,可谓国人“开放”的先声。今日湖南,对接“一带一路”,以世界的眼光,以国际大市场为舞台,迸发出更大的发展活力。

  眼界大开之后,世界更加广阔无垠。

   湖南制造”,赢得全球市场

  9月,湘江水面平阔,岳阳城陵矶国际集装箱码头,江面船舶穿梭,江岸车流如织。

  从世界各地运进来的货物,由大船换小船,经一湖四水,延伸到湖湘大地每一个角落;从湖南运出去的货物,由小船换装大船,凭长江大动脉,漂洋过海。

  与全世界做生意的湖南人, 将湖南与世界经济连为一体。小到邵东的打火机、君山的茶叶,也方便了东盟人民的生活,进入了欧盟的家庭,大到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等产品,大举进入全球市场,展现了“湖南制造”的高度。

  尽管国际经济形势萎靡不振,全国进出口出现下降,湖南外贸进出口仍然一路凯歌。据统计,今年上半年,全省进出口实现139亿美元,增幅10%,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6.9个百分点。进口和出口增幅分别居全国第6位、第4位,外贸总量从2年前的22位上升到了第18位。

  岳阳和邵阳,成为今年上半年省内外贸增幅最大的地区,增长幅度分别达到201.8%和54.5%。

  湘北岳阳,作为沿江首批对外开放城市,依托城陵矶临港产业新区,成功获批综合保税区、汽车整车进口口岸、进口肉类指定口岸、进口粮食指定口岸、固废进口指定口岸等五大发展平台。出口产品涉及化工、轻工工艺、纺织服装、农副产品、医药、机电等10大类近300个产品,出口到103个国家和地区,形成轻纺、农副、化工、机电和工艺品五大外贸基地。

  湘中邵阳,立足本土特色产业,利用打火机、假发、箱包、鞋业等这些小产品,展开了占领大市场的全球商业版图。一次性打火机,年出口1.4亿美元,稳占全球市场70%的份额;假发制品实现产值50亿元,出口1.56亿美元,跻身国内第二大发制品生产基地;服装皮具箱包出口至俄罗斯、巴基斯坦、墨西哥、意大利、以色列、泰国等70多个国家和地区。

  湖南外贸正在努力实现后发赶超,与此同时,外贸结构也逐渐优化。目前,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走势较好,机电产品进出口在进出口总额中占比达到43%。中车株机相继下线国内首列最快时速超大编组地铁列车、中国首列出口欧洲动车组,其轨道交通产品、技术和服务出口订单总额已超300亿元。

  新兴市场出口比重进一步提升,除了传统的亚洲市场,与中东、欧美、非洲、拉美等地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据省商务厅统计,今年1至7月,我省从美洲大洋洲地区进出口42.6亿美元,同比增长32.2%,开拓新兴市场成效显现。

   投资“洼地”,引来世界目光

  开放的风气从沿海地区开始,然后逐渐沿江西进。

  随着全球产业结构调整升级步伐加快,沿海地区“腾笼换鸟”的需求更加迫切,湘江感知到了西进的暖流。承接国际与沿海产业转移,世界也关注到了内陆省份湖南。

  2011年,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获批,为郴州、衡阳、永州承接产业转移带来历史性机遇。

  湖南的“南大门”郴州,是中部地区对接粤港澳的最前沿,更是珠三角产业转移进入中西部地区最直接、最便捷的通道之一。“一带一部”战略定位,使郴州在中西部地区经济布局中的重要地位进一步凸显。

  在推动承接产业转移进程中,郴州突出承接和培育电子信息、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 台达电子、高斯贝尔、华磊光电、杉杉科技、富士电梯等一大批企业和项目落户郴州。

  今年6月,湖南(香港)投资贸易洽谈周在香港惊艳亮相,近2000亿元的引资进账,彰显了湖南投资“洼地效应”。4天的 “港洽周”,26场招商洽谈活动,世界顶级水平的高新科技项目、被称为“财富第五波”的大健康产业项目、原生态湖湘风情的传统村落项目……众多项目在“港洽周”一亮相,便“吸粉”甚众。“湖南”一词在港粤政界、商界、文化界频繁出现,香港诸多媒体高度评价“香江刮起湖南风”。

  中部湖南对世界的吸引力不断增强。“港洽周”的成功,建立在湖南综合实力的提升和软硬环境优化的基础上。今日湖湘大地,有领先世界的技术,有优越的创新创业环境。今年上半年,全省新批外资项目237个,同比增长3.5%;合同外资564124万美元,同比增长19%;实际使用外资609321万美元,同比增长13.6%。

  高质量的大项目越来越多,今年上半年,实际到位资金3000万美元以上的项目达15个,世界500强在我省新设分支机构3家,分别是广汽菲亚特克莱斯勒汽车有限公司、肯德基湖南总部和大连万达集团,此外,还引进广州恒大、上海红星美凯龙等国内500强企业4家。

  湖南人没有辜负这份世界的美意,积极服务招商项目落地。截至6月底,2014年“沪洽周”签约省级项目履约率达到70%。湘南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三批323个项目已完工项目达到21.1%,开工率达到94.1%。

   优势产业,阔步走向海外

  作为既不沿边也不靠海的内陆省份,湖南人“走出去”意识却觉醒较早,在海外市场尤其是东盟地区占有了一席之地。

  如今,对接“一带一路”,湖南更是以独特的产业优势,昂首阔步走向海外。省商务厅提出,将力争今年外经业绩达1000亿元人民币, 努力打造“湖南千亿海外”。

  千余湘企活跃在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今年以来,三一重工投资1.7亿美元,在巴西建设生产基地并以此为基础开展境外工业园区建设;株洲旗滨投资1.9亿美元在马来西亚建立浮法玻璃生产线,转移国内富余产能;泰富重工投资2.2亿美元和巴西合作方成立合资企业,建造8条重型船舶,从事海工和航运服务……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上半年我省对外投资规模居全国第九位。

  工程企业海外拓展的步伐不断加快。作为“一带一路”战略最直接的受益者,我省工程承包企业加大了对海外市场的开拓力度,中轻长沙工程以设计为依托,重点开拓哈萨克斯坦高端EPC总承包模式;湖南建工以援外项目为跳板,深耕斯里兰卡、孟加拉等国市场;水电八局、中建五局大力开拓东盟、中东等国市场,我省对外承包工程迎来了快速增长期。

  经过多年的发展和积累,湖南已经形成了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能源开发、路桥房建、资源勘探开发、农业、生物制药等“走出去”优势行业,在东南亚、非洲打下了较为坚实的基础;中联、三一、华菱、时代新材、时代电气等企业通过海外并购在欧美市场打开了一片天地。

  据省商务厅统计,截至2015年6月底,我省累计核准境外企业1071家,累计合同投资额161.07亿美元,中方合同投资额106.85亿美元,对外直接投资实际发生额70.49亿美元。境外投资规模长期居全国前列、中部第一。此外,全省已有70多家企业获得对外承包工程经营资质,拥有水电、路桥、房建等一批有广泛影响的品牌湘军。对外劳务合作也渐成规模,年派出劳务人员近万人、常年在外劳务人员3万余人。

  “走出去”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也进一步向广度和深度发展。 2014年我省新拓展了东帝汶、芬兰、斐济、巴林4国市场,对新兴市场的投资进一步加大。今年1至7月,我省新批境外企业87家,主要分布在全球3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隆平高科在阿根廷设立境外企业,是我省首家在该国投资的企业。

  ■ 记者手记

   打造中部开放高地

  周月桂

  踏访湘江,开放热度灼人。

  在“一带一路”的建设框架中,长沙被定位为8个内陆开放型经济高地之一,湘江新区的成立,为湖南经济发展注入新的开放红利;

  城陵矶“一港一区四平台”相继验收和运营,岳阳着力打造湖南开放发展桥头堡,外贸进出口有望实现新的突破;

  株洲奋进在“世界的轨道”上,轨道交通装备产业今年冲刺千亿元目标, 中车株机预计进出口额将突破10亿美元……

  在新一轮的大开放中,打造中部开放高地,湖南是有底气的:

  招商引资,湖南有区位和交通优势,有比较完备的产业基础,有人力、科技、土地等良好的要素资源保障;

  外贸进出口,平台数量居中西部第一,口岸平台、园区平台、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完全能够满足产业发展的需要;

  外经走出去,对接“一带一路”,有独特的产业优势,如农业、矿产品加工、基础设施建设、住房建设、装备制造、水电路桥等。

  尽管如此,目前湖南的开放型经济依然是量小腿短,依然与湖南经济发展很不相适应,依然结构不优、基础不牢。

  当前,摆在我们面前的是多层机遇叠加。“一带一路”走出去、全面对接上海自贸区、加快建设长江经济带、全面推进“互联网+”,等等,对内陆省份来讲,都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当此之时,必须主动出击,主动作为,在优化环境上出真招,把软硬环境搞好一点,服务让投资商满意一点,无论是招商对接,还是企业走出去,需要与国外深度对接,建立稳定的对接合作机制。

  一步主动,步步主动,一步落后,步步落后。打造中部开放高地,需要我们发扬敢为人先的湖湘精神,突破思维桎梏,推进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