减灾处处是重任 芙蓉国里尽朝晖——湖南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纪实

15.09.2015  18:57

减灾处处是重任 芙蓉国里尽朝晖——湖南省防灾减灾救灾工作纪实

原载《中国减灾》杂志2015年9月上半月刊 作者:周 萍 刘乃山

  湖南,在洞庭以甫,是湘江之“”,也是诗文吟唱中的“芙蓉国”。湖南省幅员辽阔,气候、地理条件复杂,东、南、西三丽环山,北面临水呈马蹄形结构,北方冷空气和南方暖湿气流极易交汇,故暴雨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多发易发。

  1998年肆虐的洪灾、2006年“碧利斯”“格美”等台风造成的特大山洪泥石流灾害、2008年初全省范围内遭受的低温雨雪冰冻灾害等都给这片土地带来深重的灾难。如何减少灾害风险,尽可能降低灾害造成的损失,成为湖南防灾减灾工作的重中之重。多年来,湖南省各中国减灾2015·9月上级党委政府和防灾减灾人付出了卓绝的努力,用自己的智慧,谱写了防灾减灾的光辉篇章。

  因地制宜,物资储备工作有特色

  走进长沙市开福区沙坪敬老院,明亮的日光下,三三两两的老人有的存散步,有的坐在一起聊着天,安详而宁静。开福区民政局救灾物资仓库,就设在这院子里一栋三层的白色小楼,该仓库依托敬老院管理和保障该区的救灾应急储备物资。无灾时期,救灾仓库储备的生活类物资管理工作和敬老院日常采购工作结合起来,既能解决粮、油等应急生活用品保质期不长的问题,又能保障突发灾害时这些物资的有效供应。相对于其他地区,开福区属于长沙灾害少发区,这种救灾物资储备方式满足了辖区减灾救灾的需要。

  一直以来,资金不足、地方有限、人员缺乏等因素一直困扰着地方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也制约了储备仓库的规模和物资的多样性。近年来,湖南省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想方设法为基层建设物资储备库提供资金补助,加大投入,保证救灾物资储备库建发顺利开展。在条件有限,灾害多发频发的情况下,湖南省开展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既不盲目求大,又能结合地区特点因地制宜,既满足了需要又避免了浪费。湖南省不仅完善了现有实物储备的物资品种和数量,确保基本保障水平,还在此基础采取和大商场、大超市等签订协议的方式进行救灾物资储备。这样一来,储备的救灾物资可以满足一般灾害所需,如遇突发灾害,也不用担心救灾物资短缺的问题。

  “十二五”期问,湖南省严格按照规划要求,着力加强救灾物资储备库建设。目前,全省已有14个市州物资储备库,100余个县市区物资储备库。此外,自然灾害多发的乡镇(街道)也建立了救灾物资储备点。

  安居为先,社区防灾减灾费心思

  要说到长沙市最有特色的防灾减灾应急避难场所,那就必须要去长沙市雨花区砂子塘街道金地社区设施保存最完好的人防工程里走一走。金地社区里的人防工程是20世纪应战争需求而建,位于社区韶山路入口处。由于长期搁置,一度荒废,无人管理。经过重新规划和治理,该人防工程现已成为社区重要的应急避难场所。其使用面积达1770平方米,可容纳约1800人避难,设有3个出入门,可供居民群众紧急避难、疏散之用。场所内配套设施齐全,有照明、通风、给排水系统,设有地下招待所、医务室、滤毒室、洗消问等配套设施。

  战时修建的设施在和平时期发挥了新的作用。当年参与挖建的社区老书记站在防空洞门口给笔者讲述发生过的故事,自豪而欣慰。除此之外,社区主任张萍介绍说,金地社区还有5处地下停车库作为室内避难场所和3个室外避难场所。在金地社区,走几步就能看见应急转移指示牌,路线标志清晰明确,而在每个楼栋口,社区居委会也都设置了紧急疏散路线指示牌、安全提醒牌、楼栋安全负责人标识牌和应急广播终端等。社区篮球场边的树下闲坐了一群下棋的嗲嗲(老爷爷)和一群一边聊天一边择菜的嫔鼬(老婆婆),他们平和安定地享受悠闲的时光,营造出一种安全和谐的氛围。细微处见用心,金地社区将社区防灾减灾工作做得细致扎实,于2013年被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据了解,湖南各地像这样的社区还有很多。

  社区的防灾减灾工作,是一项踏踏实实的日常工作。近年来,湖南省高度重视创建国家和省级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并通过这一方式将社区防灾减灾工作落到实处。各地采取省级补助资金和地市配套奖励资金扶助相结合的方式推动湖南城乡综合减灾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长足发展;而《湖南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办法>的制定出台,极大促进了湖南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工作的规范化水平。据统计,

  截至2014年底,湖南省先后共有267个社区被授予“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556个社区被省减灾委、省民政厅授予“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称号。

  迅速有力,灾害救助行动得民心

  被称为“三湘四水”的湖南,因水而灵秀,也因水而备受灾害之苦。2014年5月中旬到7月中旬,短短两个月内湖南就先后发生了20次洪涝、滑坡灾害,灾害发生频繁,损失惨重。

  怀化市麻阳苗族自治县位于湘黔边界,为湖南省最西部的地区,素有“湘黔门户”之称。2014年6月19日凌晨6时许,麻阳县江口墟镇石眼潭村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致使该村18栋房屋倒塌,多户房屋严重损毁。灾害发生后,县民政局和镇政府工作人员第一时间赶到灾害现场,紧急转移安置受灾群众,并依托该村仓库设立了集中安置点,解决临时生活问题。在县委、县政府快速决策下,民政局和镇政府本着“自建为主,援建和帮建为辅”的原则,认真选址,经怀化407地质队、县国土部门的地质灾害勘察及环境评估,住建部门现场测量,拟定规划,确定了受灾群众集中建房点。

  石眼潭村12组60多岁的刘素珍家,花了40多万元盖的200多平米的新房在这次滑坡灾害中严重损坏。她指着已成废墟的地方,告诉笔者那里就是她原来的家。顺着她手所指,只见倾斜的土坡上,杂草和野花肆意生长,原本三层的小楼如今已难辨楼层,房屋整体框架严重变形,主要部分已被土石掩埋。在集中建房点,刘素珍一家已经搬进了新房,建房费用由政府补助4万元,保险公司补偿1万元,个人承担其他部分。

  据介绍,民政部门将按程序逐步将符合条件的群众纳入低保,并帮助受灾群众恢复和发展生产,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刘素珍对未来的生活很有信心,她说:“在党和政府的关怀下,相信今后生活会一步步好起来的。

  而在怀化市新晃侗族自治县米贝苗族乡,2014年7月4日发生大面积山体滑坡,滑坡形成堰塞湖造成了米贝下街被淹,80多户居民无法生活。灾害发生后,县民政局和乡镇干部当晚就对受灾群众进行了紧急转移安置。在灾后过渡性生活救助期间,该县又制定了统一的救助标准,给救助对象发放生活救助资金。

  灾后恢复重建开始后,米贝乡灾后重建工作组积极开展工作,根据灾情和民情,完成了重建地点选址平整、硬化、河堤建设、受灾群众受损评估、受损分值评估等工作,在比较平整的安全地带30亩地上集中重建部分住房和新农贸市场。特别是米贝乡灾后重建工作组创造性地研究出台了本乡灾害过渡期生活救助政策、安置实施方案以及灾后重建评分表等具体实施办法,经过对受灾户信息全面核查和多轮公示,救助资金分配和重建宅基地分配工作体现了公平公正的原则,并得到受灾群众的一致肯定。

  在谈到被转移安置的经历时,快70岁的侗族打铁师傅吴贻光站在自家正建的新房前竖起了大拇指,他说当时自己从房子里跑出来就只穿了一条短裤,现在所有的一切都是政府给的。他的房予刚刚装修好就被冲垮,一套打铁的工具也被冲走,如今一切都只能重头来过。一家人在政府的帮助下,想办法重新把日子过起来,不等不靠,自力更生。吴贻光老人和老伴一起酿酒卖酒,儿子、媳妇去外地打工,孙子在米贝中心小学读书,新房眼看也快建好,他相信生活一定会越来越好。

  据新晃县民政局副局长杨胜贵介绍,米贝乡为了让受灾群众能过个好年,针对受灾无房户集中建起了公租房,公租房免费租住时间为2年,租住期满待考察确定后住房仍有困难的可续租

  81岁的薄朝兴老人,早年当过教师,三年前老伴去世后,一直独自生活。灾害发生后,老人住在公租房里,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不用操心。笔者希望薄朝兴老人能保重身体,他说“我会坚定信念,灾情虽然严重,但其征服不了我们的意志,有共产党的领导,有政府的关心帮助,坚信有更加幸福的一天。无论遇到什么困难,中国在路上,米贝也在路上。

  一直在做生意的张银珍一家也住的是公租房,不过,她家的三层楼房就快要建好。房子就建在米贝乡规划建设的民族街边,一楼临街可以作为门面。她说等房子建好后,会继续做点儿小生意,解决一家的生计,将来还是很有盼头,没有什么可担心的。张银珍说,像她一样做生意的毕竟不多,近年来生意也不好做了,很多受灾的家庭以后生活会比较困难。不过,她相信,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帮助下,苦日子会很快过去。

  笔者所到之处,看到的都足灾后的新生,听到的都是由衷的感谢。损毁的家园已经重建,受灾群众的新生活已经开始……为民工作做得好不好,人民群众最知道。米贝乡张银珍大姐对此深有感触,她在2014年大年三十,用一首诗表达了心声:

   骏马辞旧乘风去,

  三羊开泰踏青来。

  感念救民恩似海,

  大爱无边情难却。

  事无巨细勤为政,

  无私无畏体民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