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山巨变 湖南省人社厅精准扶贫对口帮扶点新化县游家镇凉山村走笔

24.10.2016  15:13

 

 

 

 

        今年10月17日是第三个全国扶贫日。

  10月15日,湖南省人社厅精准扶贫对口帮扶点新化县游家镇凉山村,千名村民在一场爱心助学和义诊活动“赶集”中,又收到了一个更大的惊喜——凉山村荣获全省“脱贫攻坚示范村”称号。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一年半时间里,省人社厅领导干部、普通职工100多次走村入户,“穷亲”遍凉山;驻村扶贫工作队更是用双脚丈量了村里的每一寸土地,让凉山村凭增“造血”功能、让穷苦乡亲们有了期许小康生活的底气和信心。

   挺进凉山

  2015年4月8日,新化县游家镇凉山村来了“不速之客”,来者正是省人社厅驻村扶贫队员。此前,根据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省人社厅确定精准扶贫工作对口帮扶凉山村。

  “是两个年轻小伙子!”“小年轻能安心来扶贫?是来咱村里‘打酱油’的吧”……有的村干部也在嘀咕:三十多岁的小伙子能踏实扎下来吗?“初来乍到就被泼冷水,刚开始,大家的闲言碎语还真让我们心里打鼓。”队长刘强和第一批队员李方回忆。几经冷静下来,两个扶贫队员更是铁定了心:村民们现在有疑虑没什么,我们得先一点一点干起来,再带领他们一起干。

  很快,原来持怀疑态度的村民们知道自己错了,小年轻们的干劲超出了他们的预计。厅扶贫工作队开始了走访摸底。一个多月时间里,不少村民家时常进来几位“亲戚”,拉家常、问情况,事无巨细。分布在7个自然寨的13个村民小组,每组多少户村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有多少?村民年收入多少?各户劳动人口有几位?“因病致贫”的家庭有多少?……村支书陈东元陪扶贫队跑过几个组,“进门一杯茶,一扯就是个把钟头,出门又进了第二家门。连我都有点吃不消了!

  不跑不知道,一摸情况吓一跳。位于国家连片特困武陵山区东部的凉山村,隶属新化县游家镇。全村人口225户1030人,680余劳动力人口,482人常年在外务工。全村有土地面积3240亩,林地多、耕地少。

  一圈走访下来,贫困的原因也心里有了数。简单来说就是十二个字:山高、石多、缺水、路差、少才、贫血。凉山村四面环山,山高坡陡,大部分在海拔400米以上。由于是典型的石灰岩干旱山区,地下大部分是石灰岩,土质不适宜种植作物,产值不高,62%的山林面积没有给村民们带来太多好处,反而造成饮水困难,水质差致使患病村民不少。据统计,全村仅结石病患者就达107人。交通不便,与外界联通全靠一条坑坑洼洼的盘山公路。由于土地贫瘠,村里没有任何集体经济收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仍占主体地位,70%的劳动力常年在外务工,留在村里的都是妇女、儿童、老人,俗称“386199部队”。

   心向凉山

  扶贫“底数”摸清楚了,工作怎么开展?这是摆在扶贫队面前的首要问题。

  方向决定出路,规划决定成效。在省人社厅党组的悉心指导下,驻村扶贫队先后三次请来了湖南农业大学、省农科院专家到村指导,召开座谈会20余次,历时2个月编制出“凉山村三年减贫规划和分阶段工作计划”。“为了让规划尽快变成现实,厅党组召开专题会议对规划进行了审定,各位厅领导都提出了十分中肯的意见,要求按照‘既要接天线、又要接地气;既要想当前,又要想长远;既要抓硬件,又要抓软件;既要靠内力,也要靠外力’的思路,加快实施,把规划尽早变成现实。”省人社厅人事处负责人介绍。

  在规划的指引下,扶贫队启动了贫困户再识别、再核定,按照精准识别“七步法”,对不符合条件的农户和人员坚决清除,对没有纳入的贫困户进行了调整录入。最终确定了建档立卡贫困户85个、贫困群众242名,并建立电子台账实施动态管理。

  “驻村扶贫的只有两人,可厅里400多名领导干部都心向凉山,都是扶贫队的后援军。” 省人社厅负责人说。事实是明证。16位厅领导全部到村开展过现场指导,好几位还多次走访。在“结对帮扶”过程中,厅党组下发专门文件,要求每个处室单位对口帮扶1个贫困户,处室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要求不脱贫不脱钩,帮扶情况纳入处室年度绩效考核。85个贫困户,户户领到了一张结对帮扶联系卡,各处室单位都制定了个性化帮扶措施。

  游家镇党委书记吴黎明直言:“这么较真的对口扶贫单位,还真是少见!几十位厅长、处长来凉山村,都是亲自上门,面对面问情况、听需求,共同研究脱贫致富路子。”有些还领着农业专家一路前来,免费发放种养殖的种苗,承诺包销。针对凉山贫困群众病情多的特点,医保部门还多次开展送医送药下乡活动,现场开展义诊,无偿捐赠药品。

   凉山“造血

  要输血,更要造血。精准扶贫,产业发展是关键。为此,扶贫工作队把2016年列为了产业发展年。厅扶贫工作队刘强和第二批队员李平广泛征求专家和群众意见,根据凉山村实际,经报厅党组同意,确立了围绕“”字发展产业的思路,按照“长短结合”的原则,决定发展高产油茶、珍贵苗木、特色杨梅、生态土鸡养殖和禾花鱼等五大特色产业。围绕贫困户脱贫增收,探索建立产业发展与贫困户利益连接机制,确定了“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产业发展模式,鼓励村里的能人返乡创业或自主创业,最大限度照顾贫困户利益。

  在回家乡、建家乡的感召下,一批走出凉山村的能人重回凉山。在新化县城经营房地产的村民陈石勇,回乡牵头成立油茶专业合作社,吸纳八成以上贫困户入社;村民杨建华联合“能人”陈历松,成立苗木种植合作社,直接帮扶3个组30余户贫困户;在上海工作的高级白领伍解友也放弃20多万的年薪,联合村民陈新辉,回乡建起了山林散养土鸡合作社……

  初秋时节,记者实地踏访凉山村。杨建华、陈历松的生态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招牌前,一大片荒土上的杂草灌木被快速清除,种上一棵棵桂花、罗汉松、金丝楠木等苗木。陈石勇的油茶基地里,农民兄弟们正干得热火朝天,清表整地,栽种移苗。一片公益植保林间,伍解友、陈新辉散养的5000余只本地土鸡,正在悠闲觅食。禾花鱼基地打田埂的声音此起彼伏,一条条田埂正在硬化加固,80余亩用于禾间养鱼的稻田逐渐成形,点缀山间田园间。

  为了解决贫困户的入股资金困难,扶贫工作队还探索了多元化的股份合作帮扶模式,鼓励依法依规流转土地,允许贫困户以土地、劳力等入股。把扶贫资金代贫困户注入合作社,股份红利全部用于贫困户脱贫。通过能人带头,股份合作帮扶,扶贫资金入股,既解决了贫困户短期脱贫,又有效破解了广大村民长期稳定增收的难题。

   凉山巨变

  给群众解决了实际问题才是精准扶贫的根子。

  一年前,凉山村支两委没有固定的场地,开会、办公都放在村民家中,村民茶余饭后常常是凑在一起打牌聊天,干群矛盾非常突出。为了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驻村扶贫队多方协调,联合省建工集团第三公司投资200万元,实施了村级组织活动中心和联户路两个项目建设。“刚开始,还以为是说说而已,没几天工程设备就拉到村里来了。”村主任陈厉吾回想起当时那一幕,还有点不好意思。扶贫队的“实干”作风,也影响着村民,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不少村民都放弃了进城务工,回村里来帮忙。

  而今,崭新的两层小楼矗立在凉山村头,340平米的村级组织活动中心成了村里的“地标建筑”,600多平米的休闲活动广场成了村民新去处,农闲时还有村民聚在一起跳起了广场舞。更让乡亲们感到高兴的是,8000多米的联户路实现了硬化,以前“出门一身泥”的日子再也不复返了,极大方便了村民出行。村民们纷纷称赞这条路不仅联了户,更连了心。在扶贫队的积极协调下,电力部门支持全村实施了农网改造,有效保障了村民用电;住建部门支持对凉山村实施危房改造工程,50户贫困家庭再也不用担心“外面下大雨、家里下小雨”的生活。

  一年多来,凉山村共争取到各类扶贫开发资金800多万元,在省人社厅的倾心协调下,省建工集团、赛诺菲制药有限公司、快乐公益组织等社会机构积极参与到凉山村的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事业中来。扶贫工作队继续把目光瞄准着两个重点:一手抓产业发展,一手抓公共基础设施建设,计划按照水、电、路、网、房、环境治理“六到农家”的要求,实施安全饮水、公路建设、环保设施、体育文化设施、网络设施等基础工程建设。目前,60千瓦光伏发电、网络宽带进村、移动信号塔增设等项目正在稳步推进中。

  穷乡僻壤焕然一新,贫困家庭尽展笑颜。

  省委组织部副部长、省人社厅党组书记、厅长贺安杰就扶贫工作专门强调,要围绕省委省政府确定的脱贫攻坚任务,盯紧盯牢“精准”二字不放松,聚焦建档立卡贫困户,分门别类,一户一策,落小落细落实“最后一公里”,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有各级党委政府的倾心关注,有凉山村民的齐心协力,有驻村扶贫工作队的砥砺前行,精准扶贫离“攻克最后堡垒”的目标越来越近,美丽凉山、小康凉山、幸福凉山正在逐步变成现实。

  本报记者 徐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