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言慈心释人文大道 陈题妙解探课改新方

08.08.2016  15:05

——来自长沙市特级教师卓越人生(复旦大学)高级研修班的报导

本网讯(通讯员 陈善冰、肖宗文)2016年 8月3日上午,中共上海市委党校冷鹤鸣教授给长沙市2016年特级教师卓越人生(复旦大学)高级研修班作了题为《人文精神的哲学思考》的精彩报告。冷教授从“人类生存的困境”“对人类生存困境的思考”“解决人类困境的出路”三个方面展开,既表达了对当今人类不断走向生态困境和精神困境的忧虑,又挖掘了现象背后的哲学根源,更指出了“恢复人类理性的全面性”和“换种活法”的两条突围之路。整个报告视角独到,事例生动,言辞犀利,与冷教授平和的语调结合在一起,形成强烈的反差,给人的感觉既幽默又深刻,极具说服力。冷教授以自己对这个世界的敏锐认识和对书籍的无比痴迷,为他所反复强调的“人是要有精神世界”作了最好的注解,让在座的每个学员在感动、触动的同时,更感受到作为一个教育人对国家、对社会、对每一个成长中的孩子应承担的社会责任。

【冷鹤鸣教授精彩语录】

★人和动物最大的不同在于:人是有精神世界的。

★所谓命运,从哲学的角度,就是把人置于某种关系中。

★人如果失去了信仰与理想,就意味着失去了动力与目标,失去了精神世界,也就意味着失去了自身的统一性,丧失了完整意义上的自我。

★在繁华中淡定,在喧躁中超脱。

★少讲伟大的空话、正确的废话。

★生活的最低层次——活着,生活的最高层次——实现自我价值。

★生活方式不科学,发展永远不科学;科学发展就是人类想过什么样的生活。

上午刚刚经历了一场上海罕见的瓢泼大雨,暑热散去,空气清新。下午迎来了上海市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陈珍国教授的《课程改革与核心素养——基于上海的实践探索》。

陈教授首先从“潜意识中的三个假设”谈当前基础教育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上海基础教育在PISA测试中的表现,诠释基础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陈教授借助大量鲜活生动的案例引入当前课程改革的价值选择与追求,他剖析了我国原有课程本身存在的主要问题,如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课程内容“繁、难、偏、旧”,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脱离学生经验和社会实际等。陈教授指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已经到来,“核心素养”成为这一轮课改的关键词。“核心素养”是指学生应具备的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突出强调个人修养、社会关爱、家国情怀,更加注重自主发展、合作参与、创新实践。在我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包含了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准则。因此从结构上看,基于中国国情的“核心素养”模型,应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圆心来构建。此外,它是可培养、可塑造、可维持的,可以通过学校教育而获得。

最后陈教授结合当前上海基础教育改革实践,就学员们普遍关心的课程改革过程中必须面对的实际问题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看法。

【陈珍国教授教育格言】

★ 推开窗,让田园之风浸润思想;穿过混沌,让思想放飞于雷电之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