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滩区社区综合减灾能力全面提升

28.06.2016  23:56

  冷水滩区位于湖南西南部,地处湘江上游,属丘陵地区。全区总面积1225.5平方公里,辖9个镇9个街道办事处,171个行政村,21个社区,总人口51.91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32万人,是一个地形复杂、气候异常,洪涝、干旱、雪灾以及山体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并发频率高,受灾分布广泛的地区。近年来,冷水滩区广泛深入开展“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和“防灾减灾进社区、进学校、进单位”等系列活动,按照《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创建管理暂行办法》(民函〔2012〕191号)的原则和要求,编制社区灾害应急救助预案、设立应急避难场所、制作防灾减灾宣传橱窗、组织开展应急演练等活动。落实社区各项减灾措施,整合各类基层减灾资源,动员社区居民积极参与防灾减灾和应急管理工作,提升社区防御各类灾害的能力。黄阳司镇黄阳司社区、菱角山街道下河线社区、凤凰街道凤凰社区先后获得国家减灾委、民政部和省民政厅授予的“全国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荣誉称号,肖家园街道石牌楼社区和又一村社区、梧桐街道白竹路社区和紫荆社区、梅湾街道梅湾路社区、菱角山街道文昌阁社区、曲河街道逸云路社区、凤凰街道湖塘社区等9个社区获得省民政厅授予的“全省综合减灾示范社区”的荣誉称号。

  —、加强领导,组建队伍,健全防灾减灾管理机制

  一是成立机构,建立建全工作机制。冷水滩区政府成立了冷水滩区减灾委员会,由区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任主任,区民政局、区发改委、区卫计委、区公安分局等20多个职能部门负责人担任小组成员,在民政局下设办公室,确立了民政部门在防灾减灾工作中的综合协调地位。二是加强应急队伍的建设发展,不断提高应急救援能力。每年组织1-2个街道、社区(村)负责人及灾害信息员进行应急管理培训。同时立足防灾减灾工作的实际需要,抓好应急救援队伍的培育和发展,以社区为单位设立专职灾害信息员,组建应急小分队,还以社区居民自发组建灾害管理志愿者队伍为补充,实行楼栋、庭院包干负责制,明确结对转移对象,联系需转移人员,确保在灾害来临时发挥作用。三是完善灾害上报系统,规范街道(乡镇)和社区(村) 灾情统计与上报工作,强化专职灾害信息员的灾害隐患调查和调整预报及信息沟通工作,构筑灾害管理信息网,确保灾情信息及时迅速反馈。

  二、制定预案,加强演练,完善防灾减灾工作体系

  一是区级、街道(乡镇)和社区(村)建立了完备防灾、减灾救灾工作资料档案,并制订区级、街道(乡镇)和社区(村)三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工作预案,三级应急网络初步形成,也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救灾工作责任体系,同时预案明确了街道(乡镇)和社区(村)灾害应急的组织指挥体系、职责任务、应急准备、预警预报与信息管理、应急响应、灾后救助与恢复重建等方面的内容,形成区、街道(乡镇)和社区(村)三级灾害应急响应组织网络。同时,在明确工作职责的基础上进一步规范了紧急状态下的救助工作程序和管理工作机制。二是加强应急演练,切实提高防灾减灾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定期和不定期在社区组织火灾等灾害应急演练,通过演练使社区居民熟练掌握防灾减灾知识和应急逃生技能,增强工作人员和群众应变、避灾快速反应能力。

  三、完善设施,夯实基础,全面提升防灾减灾能力

  社区充分利用绿地、公园、广场、停车场、学校操场及其空地,划定社区避难场所,在社区设置明显的安全标识线指示牌,同时开辟社区图书馆,老年活动室等减灾宣传教育场所,在小区内设立宣传牌设施,并配备必要的消防安全和应对其他灾害的器材或救生设施工具等,从而不断堤升应急防范能力。其次,设立街道(乡镇)救灾物资储备点,储备一批棉被、衣服等救灾物资,同时与大型连锁超市签订紧急物资采购协议,形成灾害应急物资供应网,建立避灾场所管理工作班子,一旦应急预案启动,可立即到岗到位。

  四、拓宽渠道,创新形式,加大科普宣传教育力度

  做好防灾减灾工作,防范是关键,宣传教育是前提。我区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把“” 字放在首位,拓宽宣传渠道,创新宣传方式,以“社区减灾平安行”为载体,围绕防灾减灾宣传、普及防灾减灾知识和争创防灾减灾示范社区三方面推进防灾减灾工作深入开展。一是重点做好对社区居民的家庭的宣传教育。通过组织培训、召开座谈会、播放专题片等社区居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积极引导社区各界支持参与防灾减灾示范社区的创建活动,营造良好创建氛围。二是因地制宜,组织防灾减灾宣传进校园活动。根据不同年龄段学生特点,通过主题班会、应急演练、专家讲座、观看展览和专题片等方式,深入推进防灾减灾知识进学校,进课堂、进书本工作,切实提高广大中小学生的安全防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三是借助“国际防灾减灾日”“全国防灾减灾日”等,组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倡导全民参与、社会互助的形式,提高居民的综合防灾减灾和安全意识。(冷水滩区民政局救灾股 彭昌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