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滩区农业局:“一二三四”谋划农业“十三五”

31.12.2015  18:40

一、成就“十二五

十二五”以来,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冷水滩区农业局广大干部职工坚持以中央1号文件精神为指针,认真落实贯彻落实各级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坚持“政策扶农、科技兴农、以工促农”战略思路,以实现“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核心任务,围绕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这一中心任务,不断解放思想,更新观念,扎实工作,克服了干旱洪涝、病虫害等各类不利因素的影响,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全区农业和农村经济保持了良好的发展态势。先后获得“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全省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先进单位”、“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全区目标管理综合考核一等奖”等荣誉称号30余项。

1、粮食生产稳中有升。全区粮食生产面积、产量逐年增加,连年丰收、高点护稳,粮食播面、总产均创历史最高纪录,连续五次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标兵县”。今年全区完成粮食播种面积87.24万亩,比去年增加2.87万亩,粮食总产量达到380105吨,再创近12年来历史新高,比去年增加14245吨,增产3.9%。

2、经济作物健康发展。全区柑桔、西瓜种植面积分别达11.1万亩、15万亩,基本建成了以岚角山、伊塘、竹山桥三镇为核心的10万亩柑桔优势产业带和322国道沿线黑美人西瓜、零陵大道沿线高档黄心西瓜、冷普公路沿线无籽西瓜“三条十里西瓜走廊”。在普利桥镇新建茶叶基地1280亩,填补了该区茶叶种植的空白。

3、经营主体发展加快。目前,全区拥有龙头企业224家,其中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11家、市级龙头企业28家。各类农民合作社发展到516家,建立各类协会组织30余家,家庭农场413家,种粮大户3160户,专业大户6739户。2013年,永州市冷水滩区五星西瓜专业合作社被评为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农民专业合作省级示范社。20l4年永州万喜登农业园被评为五星级休闲农业园。

4、技术推广卓有成效。累计举办各类实用技术培训班1000余期,累计培训农民10万余人次,开展阳光工程培圳106期,培训4200人,印发技术资料30万余份,赠送科技图书8万余册,解答技术难题1.2万余条,全区科技示范户达到900户,农民接受实用技术培训率达到90%以上,推广农业优质高产品种100余个,推广农业新技术40余项,推广病虫害专业防治面积70万多亩,集中育秧面积46.18万亩,测土配方施肥面积500余万亩,每年发《病虫情报》8期,1200份,手机短信20000余条。

5、项目建设提质加速。近五年来,共向上争取农业项目《测土配方施肥》、《乡村清洁工程省级示范村建设》、《标准良田建设》、《水稻高产创建工程》、《农技推广服务体系建设》、《农技推广补助项目》、《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补助》、《现代农业发展项目》、《阳光工程》、《重金属污染耕地应急性修复》等项目200余个,共争取并到位项目资金5亿元。这些项目的实施,有力地改善全区农业生产条件,夯实农业发展基础。受到群众的称赞和省市业务部门领导的肯定和高度评价。

6、质量监管坚强有力。在全区12个乡镇全部挂牌成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站,在49个重点农业产业优势村和15个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设置了监督员、协管员,现已形成了一个从区到基地(村)覆盖农产品生产全过程的监管网络。五年来,共修订《柑桔生产技术操作规程》、《西瓜生产技术操作规程》等农业地方标准40多个,每年建设生产标准化示范基地20个,面积达45万亩。到今年止,累计完成优质稻、柑桔等国家无公害食品认证、绿色食品认证、有机农产品52个,拥有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2个。共组织大型农资打假宣传活动50余次,立案查处农资案件30余起,查封违法经营门店6个,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400多万元。开展农产品质量专项执法检查13次,每年深入30个农产品监测点不定期抽检农产品(重点是蔬菜)样品5500多批次,发布农残检测通报15期。有力保障了中心城区“菜蓝子”、“米袋子”安全,全区没发现一起毒鼠强事故和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

二、展望“十三五

总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1号文件为指针,主动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按照推进农业现代化,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要求,全面落实中央惠农政策,强化农业基础,把五年之内在全省率先实现农业现代化为首要目标,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统筹城乡发展,用现代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发展,不断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抗风险能力、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推进传统农业规模化、优势农业集约化、特色农业专业化、品牌农业标准化、加工农业园区化,不断提升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努力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具体来讲就是紧扣一个中心(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抓好二个重点(粮食生产、质量监管),构建三大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构建新型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做好四项工作(开展技术推广服务、加强耕地修复治理、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

主要目标:到2020年,粮食产量达到38万吨,30亩以上种粮大户6000户,规模化种植面积达37万亩,种植业集约化水平提高到70%以上;农业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达2000个;果蔬良种率达95%,柑桔总面积达到20万亩,西瓜总面积达到30万亩;农产品加工转化率达50%以上;农业信息覆盖率达90%;高标准农田面积比重达68%以上,高效设施农业总面积达6万亩以上,农田有效灌溉率达80%,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达70%。

1、紧扣一个中心。以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契机,全力争取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实施以奖代补资金政策项目,围绕粮食(优质稻)、生猪、果蔬主导产业发展的需要,培育和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推进土地规模经营,突出体制机制创新,全面提升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促进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力争经过5年的时间全区基本达到现代农业的发展水平,把区域农业做大做强,形成重点突出、特色鲜明的高效的现代农业基本格局。

2、抓好二个重点。一是粮食生产严抓不放。落实粮食生产行政首长负责制,遏制“双改单”和耕地抛荒,大力实施粮食高产创建行动和耕地地力提升行动,着重抓好测土配方施肥、集中育秧、病虫害专业化防治等社会化服务,扩大水稻保险面积,积极化解影响粮食生产的不利因素,确保粮食生产不滑坡、产粮大县牌子不掉位。二是质量监管常年不懈。完善我区优势农产品的安全标准和行业标准,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体系建设,加大对生产基地、农产品超市、农产品批发市场以及农贸市场流通的蔬菜、水果、大米等产品的例行抽检力度。实现基地准出和市场准入,大力推行农产品基地与超市、学校、企业对接销售,以实现农产品质量从生产到流通的全程监控。

3、构建三大体系。一是构建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种养大户等经营主体。制订出台专门文件对示范区的新型经营主体进行奖励扶持,鼓励种养大户、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开展适度规模经营。同时,通过贷款贴息、直接补贴等扶持方式,促使建立一批新型经营主体规模化生产新模式。创新现代农业经营组织,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农村纪人等各类能人牵头领办农民专业合作社,大力推行“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协会)+基地+新型经营主体”、“龙头企业+基地+新型经营主体”等农业产业化经营模式新模式,构建企业、新型经营主体双赢格局。二是构建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按照强化公益性职能、放活经营性服务的要求,加快构建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依托、合作经济组织为基础、龙头企业为骨干、其他社会力量为补充,公益性服务、经营性服务和自助合作性服务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推进农资经营、工厂育苗、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专业化服务。支持龙头企业为基地农户开展农资供应、农机作业、技术指导、疫病防治、市场信息、产品营销等服务。加强专业化病虫防控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土壤统测、肥料统配、统采统供为主的生产资料服务。三是构建新型农业信息化服务体系。打造农业公共信息、农产品电子商务、农业资源信息管理等服务平台。加快“互联网+”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加大对农村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建设等方面的奖扶力度,支持阿里巴巴、京东、腾讯等互联网公司积极参与农产品电子商务建设,推动“互联网+农业”高效发展。充分利用“互联网+智慧农业”、“互联网+品牌”、“互联网+服务”、“互联网+销售”、“互联网+金融”的延伸模式,推动“互联网+”与现代农业融合发展,使“互联网+”思维融入一、二、三产全领域,为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提供个性化服务,提高农业生产信息化、智能化水平,促进农业经营网络化。

4、做好四项工作。一是开展技术推广服务。深化加强与中国农科院、省杂交水稻中心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引进、示范、推广农作物新品种和新技术,提高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科技贡献率;加强乡镇农技站建设,建立农技推广工作新机制,结合实施新型农民培训、阳光培训等工程,加强农民文化素质、科技水平和市场开拓能力培训,着力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二是加强耕地修复治理。以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项目为契机,对项目区农产品产地重金属轻度污染区、中度污染区、重度污染区实行分类治理,通过项目建设,促进项目区农业生产力逐步恢复和提高,污染区返贫农户重新脱贫,农民收入得到明显提高,达到农业可持续发展。三是积极发展休闲农业。在发挥粮食、果蔬供给、解决就业等传统功能基础上,拓展功能,发展旅游休闲、都市农业、文化传承产业,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开辟新渠道,同时也为城市居民提供休闲、科普教育基地和农业文明传承载体,在全区形成热爱农业、关心农业、重视农业的良好氛围。四是大力推行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基地建设,以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实施载体,围绕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开展试点示范创建,推进农业技术规程制修订与推广、质量控制技术推广、质量控制制度建立与落实、产品质量追溯体系建设、标准化宣传培训,规范农产品产销行为。重点抓好3~5个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