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角尺”好犀利 一丝一毫看得细
中联重科中小吨位汽车起重机车间金加工班班长冯文强(右)是测绘高手,因为工作力求精准,他被同事称为“冯角尺”。蒋云侠 摄
星沙时报/星沙新闻网9月30日讯 (记者 蒋云侠 实习生 陈阳)在中联重科金加工班组,仅产品零部件就有2000多种,这还不包括任一零部件下细分的工序。近日,记者见到中联重科中小吨位汽车起重机车间金加工班班长冯文强时,他正在仓库区清点货物,逐一记录,不允许出现半点差错。
冯文强今年48岁,16岁进公司工作,在生产一线干了32年。做一行爱一行的他,待在一线时间越久,感情也越浓厚。“只要中联重科存在,我就会一直干下去。”
同事都叫他“冯角尺”
对于金加工而言,数据的读取与测量是一项严谨的技术活,在精准度极高的测绘中,必须做到手眼合一。拥有多年实操经验的冯文强在这方面尤其擅长,也因此有了“冯角尺”的外号。
2006年,车间新增产品订单中有一批高精准度零件,需要紧急加工。这项零件复杂程度高,加工中保证尺寸精度不是件易事。而按照图纸要求,垂直度与平行度都要控制在0.1毫米之内,偏差只允许发丝大小。
“时间紧迫,根本不允许有二次返工。”接到任务的冯文强倍感压力。那几天,他和工艺工程师一起认真分析每一个加工尺寸,仔细核对画线尺寸,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最终完成了协作任务。
从那以后,“冯角尺”的外号就传开了。碰上一些复杂程度高、精准度要求高、材料难加工的零部件,同事们也都乐意去向冯文强请教。
不仅尺寸把握到位,冯文强还是一位手工达人。这不,累积起来他都动手做了30多个模具了。
自己动手做模具,大大提高了加工效率。以加工轴类件为例,按照原本的加工方法,一次只能加工2根,但用上特制的模具,效率可以翻上几番。
工作一干就是32年
四角鲜明的机床,大小不一的仪表以及仓库里静静摆放的零部件……在32年的工作时间里,冯文强对它们投入了太多情感。不经意间回头,他自己都惊讶,第一份工作,自己竟然坚持了如此之久。
1983年,初中毕业后,冯文强子承父业,来到父亲工作的地方上班。从基层员工做起,直到2008年通过竞选成为车间金加工班班长。
为了更好管理班组,他口袋里总揣着一个笔记本。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大小事情,从产品型号、设备好坏到员工表现,甚至细到员工当日的心情。在这个平均年龄还不到30岁的团队里,冯文强自嘲自己已是高龄员工。他笑言,记性不好,用笔记下来是最保险的做法。
2015年,在任务多、品种杂的情况下,金加工班组为确保产品的质量,实施看板管理,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坚持质量问题日报日清制度,做到当天发生的问题当天汇报、处理。
这又加重了冯文强的工作量。下班之后,常常为了整理各项表格内容,他自觉留下来加班。不过也正因为冯文强对各项管理工作都力求做到精细、极致,让员工养成了精细的工作态度,从而培育出一批追求极致的中联工匠。
[编辑:王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