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军人精心指导架设 “刘飞桥”与多哥人民见面

15.07.2015  01:42

  (桥梁专家刘飞在实践操作课程教学中介绍桥梁构件。)

(援非专家组现场指导受援国官兵开展桥跨推送作业。)

(援非专家组在“刘飞桥”通车后与多哥总参谋长合影留念。)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陈宗昊 通讯员 易学义 黄伟 长沙报道
  
  炎炎夏日,遥远的西非大地喜讯频传——前不久,多哥总统现场观摩了该国工兵营钢桥架设演练,由中国军人刘飞指导架设并以其名字命名的“刘飞桥”正式通过电视与多哥人民见面,见证着中多两国建交43年的深厚情谊。至此,多哥军队彻底告别了“工兵不会架桥”的历史。
  
  近年来,多哥频遭洪水肆虐,要道路基损毁严重,工兵部队缺乏修复能力,交通一度陷入瘫痪,遂向我国申请装备和技术援助。2014年,国防科学技术大学受命组建援非专家组,远赴多哥等西非国家开展工程装备的理论教学、操作使用、保养维护等援助任务。刘飞作为专家组中唯一具备桥梁装备使用经验的成员随队出征。
  
  由于出发前没能拿到多哥受援钢桥的具体型号、生产厂家等信息,刘飞心里没底。为“稳妥”起见,他从网上购买了很多相关书籍资料,带了满满一大箱子。为此,登机时还差点被“”下飞机……
  
  然而,天不遂人愿。到达多哥后,刘飞发现多哥受援钢桥与所带书籍内容出入较大,完全没接触过,而且随配说明书也仅十来页,只有功能介绍,缺少设计参数……钢桥架设是一项精细活,如果不清楚具体参数设计,很可能导致事故发生。
  
  “没有困难要完成,有了困难同样坚决完成。”刘飞决定迎难而上,他一边联系学校帮助搜集资料,一边自己独自摸索研究。
  
  为确保万无一失,每次理论教学间隙和部队休整的时段,刘飞都要到存放钢桥构件的仓库,熟悉每一个构件,测量尺寸参数,并结合学校传送的大量参考资料,从名称、作用到原理,反复地在纸上和心里进行架桥设计推演。历时将近三个月,赶在实操课程开始之前,刘飞对整个设计了然于胸。
  
  可以松口气了吗?首次野外实操训练的场地平整课引起了刘飞的警觉——由于受援型号钢桥对架设场地的平整度要求较高,刘飞多次对担任现场指挥的茅斯军官提出平整场地要求,但效果不好。
  
  原来茅斯曾经在比利时进修5年,接触过比利时的装配式公路钢桥,认为场地平整度的影响很小,不愿意改进。为使茅斯充分认识到问题的重要性,刘飞在事先制定安全预案的基础上,要求茅斯在其自己平整好的场地上进行架桥演练。
  
  果不其然,平整度不高导致了构件连接不顺畅,每次连接前都需要进行多次调整。一次调整过程中,300多公斤的桁架突然下落,在地上砸出了一道深沟……尽管由于防范到位,没有人员出现伤亡,此事却在茅斯心中产生了很大影响。从此,他对刘飞是“言听计行”,甚至连称呼也由之前的“commanderLiu”改成了“professorLiu”。
  
  刘飞不只重视培训安全,更注重培训效益。受援钢桥是按最大轮式荷载50吨设计的,结构形式是51米4排单层加强型。经过观察研究,刘飞发现这种配置并不适合多哥国情——该国的河流普遍比较窄,达到50米以上宽度的河流很少。考虑到这一特点,刘飞专门为多哥设计了4套共100多页的桥梁架设方案,跨径从18米到45米,既从优简化了结构形式,又提高了钢桥架设速度,实现了装备使用效率的最大化,受到多哥军方高度肯定。
  
  钢桥训练周期长,劳动强度大。为进一步提高培训效果,刘飞针对多哥军人文化水平层次,形成了“实践-理论-实践”的教学教学模式。同时,他特别注重与翻译的交流,始终坚持一条标准:翻译搞明白了,教学效果才算达到。如果翻译没弄清楚,那么教学效果肯定不好,必须补课。最后,连随队援非的翻译李荣鹏都笑称“自己成了半个钢桥专家”。
  
  经过全体人员的不懈努力,主桥部分顺利到位并完成落座,成功进行通车试验。这是钢架整个作业过程中最为危险的环节之一。此时,“黝黑黝黑”的非洲兄弟们自发响起了热烈掌声,不约而同地将刘飞抛向了空中……庆功宴上,多哥总参谋长赞许地对刘飞说,“以后在多哥架设的这种桥都以你的名字命名,就叫‘刘飞桥’。
  
  从多哥转场贝宁时,多哥参谋长专程赶来送行,并为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的援非专家组成员授予多哥共和国骑士荣誉勋章。这是该国首次将国家荣誉勋章授予中国军人。我们相信,将来留在西非人民心中的,不仅仅是穿着军装的援助军人,更有“中国”这个名词和来自这个伟大国度的友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