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阳日报】在靠山吃山上写春秋——桃江县世林竹笋专业合作社小记

17.08.2015  13:17

        在以“南竹之乡”著称的桃江,近几年笋用林发展成了热门。经人工复垦的竹林,一亩鲜笋产量达500公斤,加工成干笋后,收益超过2000元。而过去竹林以采伐为主,每亩收入不到200元。“这十倍的收益,是近6年时间提上来的。”桃江县世林竹笋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高最华话语间满含着自豪。
  山有干竿翠,笋值万元金。通过短短六年时间,在桃江县世林竹笋专业合作社的带动下,这一根不起眼的竹子演绎了“带动一个产业,致富一方百姓”的传奇。
  桃江有南竹面积103万亩,入列全国十大竹乡。但众所周知,长期以来绝大多数竹林管理粗放,基本上处于半荒芜状态,长期没有科学施肥、间伐、垦复,导致毛竹品质低、产量不高。每百斤毛竹38元的市场价计算,剔除砍伐、运输成本,最后每亩只获得200元,甚至更低。正因为如此,林农培管竹林的积极性也不高。
  高最华早年到福建等地做“闽笋”生意,经过20多年历练,熟悉了竹笋市场,也掌握了竹林培育和干笋加工技术。独具慧眼的他看到了竹林巨大的潜力,2008年5月,他回到家乡,牵头成立桃江县世林竹笋专业合作社,承包位于松木塘镇的县林科所759亩竹林,开发笋竹两用林,实施修山垦复,推广护笋养竹、抚育施肥、合理砍伐、科学防治病虫害等一系列竹林管理配套技术。第二年春天,竹笋破土而出,漫山遍野。到2010年春,基地鲜笋平均亩产突破500公斤,加上冬笋和竹材收入,每亩竹林收益达1000元以上,是过去的5倍。2013年每亩竹林产值已达2100多元,是常规竹林收入的10倍。
  尝到了竹林开发的甜头,高最华的信心更足了。他决心扩大基地规模,壮大合作社力量,通过推广“合作社+示范基地+竹农”的模式,慢慢吸引了一批有经济实力、市场经营能力的人加入。2011年以前,陈小军还是益阳裕华水泥有限公司的老板,如今他改旗易帜,投资400多万元在桃江灰山港镇铁矿坳村和滩口上村建起了1000亩的笋竹两用林基地。以前做建材生意的肖学文从2013年开始,牵头在马迹塘镇发展笋竹两用林6500亩,加工作坊21家,产鲜笋100万多公斤,加工为成品约7万公斤,产值超过400万元,且打造了年加工量达到300万斤鲜笋的生产企业——桃江竹缘林科有限公司,并加工销售“竹聚源”牌笋干、玉兰片等产品,效益可观。
  山上建基地,山下搞加工,产加销一体,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林农的热情也越来越高。到2014年,桃江县在桃花江镇、马迹塘镇、三堂街镇、武潭镇、灰山港镇新发展6家竹笋专业合作社,世林竹笋合作社入社农户达360多户,建生产基地20个,面积12600亩。其中,已建成年产10万公斤竹笋加工基地3个,5万公斤基地14个,在松木塘、马迹塘等示范基地中亩产已突破1500公斤。至2014年,世林竹笋合作社已累计生产笋干近40万公斤,竹农新增收入1200多万元。在合作社的影响下,示范基地周边还有300多户竹农自发培育笋竹两用林13800多亩。2015年初,世林竹笋合作社牵头20多个竹笋专业社组成了“益阳市楚湘竹笋生产专业联合社”,并注册名为“湘笋”的我市第一个竹笋商标。桃江竹笋产业由松散到集群、由产品到品牌,正以更为强劲的姿态走向更加广阔的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