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入城乡特色 打造乡村公园 株洲退休职工积极探索农家乐升级发展之道
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旅游大环境的逐步改善,老百姓的旅游热情呈井喷式状态,尤其是常年拼搏在水泥丛林中的都市人,对田园牧歌式低压慢节奏胡生活尤其向往,催生了乡村休闲旅游的蓬勃发展。株洲市芦淞区白关镇的乡村休闲旅游业正是在这一大势中悄然兴起,借助毗邻大京水库的地利优势和人气聚集效应,白关花海等景区景点每年都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玩赏,周边的农家乐、休闲农庄人气火爆。
从株洲市某企业退休后,激情不减的戴珍英也加入到这一市场热潮,办起了农家乐,经过几年的精心经营,她的农庄已初具规模并取得了不错的经济效益。在纵深一千多米的山旮旯里,分布着7个小山冲,植被繁茂,水体清澈,景色宜人,山涧小溪的泉水缓缓流动,池塘里成群的鸭子追逐嬉戏,远处山腰新栽的小树苗生机勃勃。不错的效益也意味着越来越激烈的竞争,戴珍英是市场的得利者,同时也看到了农家乐行业的远忧:建设同质化,数量多,无特色;游客娱乐方式少,基本是“吃饭、打牌、钓鱼”老三样,无新意;经营观念老化,服务水平不高,顾客回头率低;规划布局不合理,规模小,缺乏可持续发展能力等等。由于看到了问题所在,戴珍英决定要探索一条农家乐的升级发展之道。她一方面自己走出去学习参观,观摩样本,借鉴经验,另一方面把专家请进来,指导农庄建设,丰富娱乐环节,打造庄园特色。经过多次论证、反复比较,一个大胆而创新的方案终于在脑海中形成,她要把城市公园的元素融入农家乐的建设,在农庄现有规模的基础上打造一个乡村公园。
近2年,为布局乡村公园,她总共投资了800多万元,流转600亩山地,进山处已盖起了休闲山庄,30多亩的水面围成了七八口水塘,并引进麻鸭、白鹅等本土家禽,绿树成荫、鸡犬相闻的农家庄园已初具规模,乡村气息扑面而来。同时,为了让游客找到逛公园的感觉,戴珍英已提请规划部门做了总规,将建立多个主题片区,融入更多公园特色元素。地势平坦的山坡将打造成野外拓展基地;在山丘上建起野外露天营地,把水泥路修到山顶,方便市民到此露营;土层肥沃的地块种上蓝莓、柑橘等优质水果,与苗木基地串联起来。将农家乐打造成内容更加丰富的乡村公园,这是戴珍英为农庄定制的升级发展模式,她不仅为自己的旅游产业开创了一条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更为其他从业者提供了一个走特色路线、规模化经营的创新样板。
(株洲市旅游局 李立华 供稿)
(编辑:李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