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支应急机动队守卫公共卫生安全 长沙暂无洪涝疫情报告

08.07.2016  04:48

  (长沙市疾控中心74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10个应急机动队为暴雨后的公共卫生提供可靠保障。)

(各队队长接到救灾防病应急行动指令后,带领队员以迅速的反应、专业的技能,打赢了一场漂亮的保卫战。以上均由 通讯员 王涵 供图)

   星辰在线7月7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胡伟男 通讯员 王涵 蔡龙 陈双) 疫情就是命令!长沙市疾控中心74名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10个应急机动队紧急行动,携带卫生应急装备快速集结,进行了一场如同实战的突击式防汛救灾应急演练。这是7月4日13点40分,长沙市疾控中心24小时应急值班室在暴雨袭城的背景下,向10支救灾防病卫生应急机动队下达的考验。各队队长接到救灾防病应急行动指令后,带领队员以迅速的反应、专业的技能,打赢了一场漂亮的保卫战。

  长沙市疾控中心应急办副主任张恒告诉记者,市疾控严格实行应急值守24小时值班制、领导带班制和首问责任制,全员实时待命,为暴雨后长沙城的公共卫生安全提供坚实保障。今日,在长沙各区县市的受淹处和被暴雨侵袭过的地方,可见来自疾控部门的白衣守护者正在进行环境消毒工作,分发消毒物质,并进行专业执导。截止到记者发稿时,长沙市疾控中心还没有接到因为洪涝灾害引起的疫情报告。

  据悉,早6月1日,长沙市疾控中心传染病防治科(应急办)、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科、食品安全与环境卫生科、党委办、采购办等相关科室负责人召开救灾防病卫生应急工作专题会议,就如何做好救灾防病工作进行了专项部署。中心随后成立了救灾防病卫生应急指挥领导小组和专家库,并积极组建了10支救灾防病卫生应急机动队,队伍成员覆盖了流行病学、食品与饮用水安全、消毒、检验等相关专业领域,具备了现场流行病学调查和处置、消毒与病媒生物防制、风险评估、应急管理及协调等技能,确保抵达灾害现场后能在第一时间科学有序的开展救灾防病工作。

  在主汛期前,市疾控中心对救灾防病物资如84消毒液、泡腾片、漂白粉、灭虫灭蚊药物、喷雾器等及时进行了更新和补充,加强了应急物资库房的后勤管理,保障救援装备处于完好备用状态,确保能够随时出动,以满足防病救灾需要。同时,还专门制作、印刷了5万余份《暴雨洪涝期间减灾防病指南》宣传折页,内容涵盖了环境卫生、日常消毒、逃生自救等,有针对性的帮助群众恢复灾后生产生活。

  为有效预防和控制洪涝灾害可能导致的传染病疫情和食物中毒等事件的发生和蔓延,市疾控中心还组织专家编制和完善了《长沙市自然灾害救灾防病应急处置技术预案》和《洪涝灾害卫生应急工作指南》。市、区(县)两级疾控中心加强了传染病监测、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饮用水监测、病媒生物监测工作。重点加强了霍乱、细菌性痢疾、钩体病等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以及食物中毒等疫情监测和疫情报告,密切关注疫情变化,做好相关报告工作。同时,中心还组织有关专家开展了一期专题风险评估,将《长沙市救灾防病公共卫生风险评估报告》印发给各区、县(市)疾控中心,要求开展风险排查,做好救灾防病应急准备,做到科学预测、及时发现,及早控制,确保大灾之后无大疫。

  相关链接

  湖南省疾控中心发布预警提示:洪水退去谨防四类传染病

  在洪涝灾害期间,由于动物尸体腐烂、食物变质、粪便污染等原因,会使水源受到严重污染;同时蚊蝇、蟑螂的活动范围扩大,而居民居住条件差,因为劳累、心理等因素,很容易导致各种传染病的发生,因此灾区群众要加强自我保护意识,以减少疾病的发生。记者从湖南省疾控中心了解到,洪水退去后一周左右可能是传染病暴发的高峰,需严防肠道传染病、自然疫源性疾病、虫媒传染病、接触性疾病等四类疾病。

  据介绍,肠道传染病包括霍乱、细菌性痢疾、甲型病毒性肝炎、伤寒、副伤寒等;自然疫源性疾病包括钩端螺旋体、流行性出血热等;虫媒传染病包括流行性乙型脑炎、疟疾等;接触性传染病包括红眼病、皮炎等。

  预防由洪水带来的疾病需要做到:

  1、注意饮用水卫生

  不喝生水,只喝开水或符合卫生标准的瓶装水、桶装水;装水的缸、桶、锅、盆等必须保持清洁,并经常倒空清洗;对取自井水、河水、湖水、塘水的临时饮用水,一定要进行消毒;混浊度大、污染严重的水,必须先加明矾澄清;漂白粉(精片)必须放在避光、干燥、凉爽处(如用棕色瓶拧紧瓶盖存放)。

  2、注意食品卫生

  不吃腐败变质或被污水浸泡过的食物;不吃剩饭剩菜,不吃生冷食物;不吃淹死、病死的禽畜和水产品;食物生熟要分开;碗筷要清洁消毒后使用;不要到无卫生许可证的摊档购买食品。

  3、注意环境卫生

  洪水退去后,应消除住所外的污泥,垫上砂石或新土;清除井水污泥并投以漂白粉消毒;应将家具清洗再搬入居室;整修厕所,修补禽畜圈。不要随地大小便,粪便、排泄物和垃圾要排放在指定区域。

  4、加强家畜的管理

  猪要圈养,搞好猪舍的卫生,不让其尿液直接排入河水、湖水、塘水中,猪粪等要发酵后再施用。管好猫、狗等家禽动物。家畜家禽圈棚要经常喷洒灭蚊药;栏内的禽畜粪便也要及时清理。

  5、做好防蝇灭蝇,防鼠灭鼠,灭螨防螨等媒介生物控制工作

  粪缸、粪坑中加药杀蛆;室内用苍蝇拍灭蝇,食物用防蝇罩遮盖;动物尸体要深埋,土层要夯实。人群较集中的地方,也是鼠类密度较高的地方;当发现老鼠异常增多的情况需要及时向当地有关部门报告。保持住屋和附近地面整洁干燥,不要在草堆上坐卧、休息。

  6、注意手部清洁,不用手、尤其是脏手揉眼睛

  各人的毛巾、脸盆、手帕应当单用,如果不得不与传染病人共用脸盆,则应让健康人先用,病人后用,用完以肥皂将脸盆洗净。

  7、如果感觉身体不适时,要及时找医生诊治

  特别是发热、腹泻病人,要尽快寻求医生帮助。

  8、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为预防皮肤擦烂,应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随身用毛巾等擦汗。可以在皮肤皱折部位扑些痱子粉。下水劳动时,每隔1~2小时休息一次。每次劳动离水后,一定要洗净脚,穿干鞋。当发现脚部皮肤破溃并有加重趋势时,应暂时不要下水,如必须下水时要设法穿长统靴。有足部皮肤病的应少下水。

  9、在血吸虫病流行区,不接触疫水

  不接触疫水是预防血吸虫病最好的方法。接触疫水前,在可能接触疫水的部位涂抹防护药,如防锄霜和皮避敌等,穿戴防护用品,如胶靴、胶手套、胶裤等。接触了疫水应主动去血防部门检查,发现感染应早期治疗,以防止发病。

  10、注意心理健康

  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保持良好的生活规律。关注特殊人群护理。为老、弱、病人尽量营造好一点的生活和居住环境,减少疾病和死亡的发生。

  湖南中医附一皮肤病科主任席建元教授支招常见传染病的预防与治疗:

  手足浸渍:常发生在手足长时间浸泡在水中的人群中,主要表现为手足部位糜烂、脱屑和渗出,严重的可造成局部感染和溃疡,通常位于手指、足趾间。

  治疗方法:保持局部干燥,可用扑粉扑于患处,或于轻度糜烂处用硼酸氧化锌冰片软膏,也可外用激素或抗生素软膏涂擦。

  皮肤癣病:洪涝灾害时,由于人们身体一些部位长期浸泡在水中,加上生活环境温暖潮湿,因而是各种癣病的多发季节。

  治疗方法:一般采用抗真菌外用药膏如克霉唑软膏、联苯苄唑乳膏等,能收到良效。对局部轻度糜烂渗出的癣应同时使用含抗菌素的癣药膏,避免细菌感染。

  丘疹性荨麻疹:夏季是蚊虫繁衍的季节,洪水泛滥更促进了蚊虫的滋生。洪涝灾害时容易受到蚊虫的叮咬等。在儿童中也比较常见。主要表现为四肢出现红色小丘疹、有时在皮疹的顶端有透明的小水疱。

  治疗方法:对于丘疹性荨麻疹,外用炉甘石洗剂或湖南中医附一自制消炎止痒洗剂可减轻症状,也可外用激素类药膏、硼酸氧化锌冰片软膏等。使用蚊帐,保持皮肤清洁卫生,外用防护剂等可较好地预防该病的发生。

  湿疹:多发生于双侧下肢,因为双腿长期泡在温湿污浊的水中,易受各种微生物的侵袭,患者主要表现为患肢瘙痒和渗出。

  预防方法:在下水前外涂防水油膏预防,劳作后可用1%的盐水浸泡小腿约半小时,然后再用清洁水洗净。

  治疗方法:可采用局部外用硼酸粉或湖南中医附一自制的消炎止痒洗剂湿敷,待皮损干燥后外用激素类软膏外搽。还可口服清热祛湿解毒的中药。

  脓疱疮:灾区儿童中较常见的疾病之一,是由灾害时卫生条件较差,缺乏清洁洗浴用水,儿童又未注意个人卫生等引起的皮肤化脓性感染。可在面部和四肢以及躯干部位出现一个小水疱,很快疱内的液体变得浑浊,疱也变得松软,能看见明显的液平面。

  治疗方法:可外用硼酸氧化锌冰片软膏、夫西地酸乳膏、百多邦等,可口服清热解毒祛暑的中药,预防主要是注意卫生。

  毛囊炎:因为灾区卫生条件差,气候潮湿,人们又长时间抗灾,挥汗如雨,加上没有清洁用水洗浴,因此也是毛囊炎容易发生的时候。

  治疗方法:症状较轻的毛囊炎,注意个人卫生,外用抗生素软膏如红霉素软膏、百多邦、夫西地酸乳膏等。多发性毛囊炎可同时口服清热解毒祛暑的中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