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政协双周协商座谈会上的“湖南声音”

26.06.2015  11:58

  湖南日报记者  张斌  通讯员  符谦

  十二届全国政协迄今已召开多次双周协商会,我省共有4位党外代表人士,参加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主持的双周协商座谈会。围绕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问题建言献策,我省党外代表人士在全国政协的舞台上十分活跃,发出了精彩的“湖南声音”。

   时隔48年重回公众视野

  2013年10月,十二届全国政协首次举行双周协商座谈会。时隔48年,这一民主协商的重要形式,重新出现在公众视野中。

  双周协商座谈会是人民政协的优良传统,最早可以溯源到第一届全国政协。1950年4月,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联合发起召开双周座谈会,参加人民政协的中国共产党、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推举的代表及全国政协常委为主体参加。

  在新形势下,为进一步发挥好人民政协作为协商民主重要渠道的作用,十二届全国政协在继承的基础上有所创新,建立双周协商座谈会制度,通过定期邀请各界别委员主要是民主党派成员、无党派人士座谈交流,听取意见和建议,使双周协商座谈会成为沟通思想、增进共识、协调关系、凝心聚力的协商平台。

  据了解,十二届全国政协至今已经举行了33次双周协商会,涉及议题都是与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据媒体报道,双周协商座谈会一般每次邀请20人左右参与交流,各民主党派界别的政协委员占七成,中共界别的政协委员占三成。除了全国政协委员,还会邀请相关领域的知名专家和专业人士参与交流,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省4位党外“大咖”现场献策

  在2013年以来的33次双周协商座谈会中,我省共有4位党外“大咖”应邀现场献计献策。

  无党派人士胡彬彬是湖南大学村落文化研究中心主任,被誉为“古村落研究拓荒者”,1983年就开始研究传统村落文化,写下了300多万字的田野考察札记,撰写了10部研究专著。在2014年12月12日全国政协“城镇化进程中传统村落保护”双周协商座谈会上,他提出四点建议:正确处理好《文物保护法》和《土地管理法》、《物权法》的关系;传统村落建筑的修缮要打破“资质等级准入制度”;要树立“活态”保护传统村落的观念;出台一部能完整涵盖和完全适应我国传统村落文化保护的法律。

  2014年12月23日,湖南省政协副主席、九三学社省委主委张大方应邀参加全国政协 “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增强政府公信力”双周协商座谈会。张大方在会上重点以湖南省开展“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民主监督情况为例,指出当前工商登记制度改革中还普遍存在顶层设计不完善、部门改革不同步、后续监管不到位和信息共享等配套建设未跟上等主要问题,建议进一步扩大试点、逐步实现改革全覆盖,协同推进、全方位优化投资环境,强化监督、全面形成“宽进严管”格局,加大投入、提升信息化程度4条对策建议。

  长江经济开发带中的湿地保护,是全国政协今年关注的重点内容之一,并于2015年5月19日召开双周协商座谈会。民进湖南省委副主委、省环保厅副厅长潘碧灵在发言中建议,在长江经济带开发中要建立湿地保护生态补偿机制,把洞庭湖区等相关县列入国家重点转移支付县,对湿地按面积和受限开发程度,财政给予湿地保护权益人生态补偿,长江三峡集团、长江下游省份应给予湖南、江西一定补偿。会议把生态补偿机制列为重要建议之一,向国务院反映。

  包虫病是由棘球蚴绦虫寄生于人或动物体内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四川、西藏、甘肃、青海、宁夏、新疆等地农牧区,全国受威胁人口达5000万。在2015年6月4日召开的全国政协“如何做好西部农牧区包虫病防治工作”双周协商座谈会上,农工党湖南省委副主委、中南大学副校长张灼华结合自己到青海、西藏的调研情况,认为防治包虫病要加强科研攻关,在源头防治上下功夫,并建议利用分子生物学的方式,就包虫病进行先期诊断,力争在早期诊断技术、疫苗研发等方面有所突破,受到与会人员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