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城市 基础先行”大型系列报道之湖南省“数字城市”建设掠影

21.08.2015  19:42

开篇按语:

为“数字湖南”奠基

——写在“数字城市    基础先行”大型系列报道推出之际

万波/文

21世纪,数字决定生存。如同阳光、空气和水,大数据、物联网、云平台等数字化生活方式,正在成为我们的生存必需。数字代表着生命,代表着活力,代表着生机,代表着希望。在信息化的中国版图上,哪一个地方数字化程度高,就意味着哪一个地方生机勃勃,前景无限。

从某种意义说,“数字”是湖南的宠儿。湖南省委、省政府历来高度重视,将其与“法治”“绿色”“创新”一道,作为面向未来的四张名片之一,作为推进各级政府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的重要手段,作为省委省政府对7000多万三湘人民的未来承诺。一系列与“数字”相关的纲要、规划、决定、意见的出台,有力凸显了湖南的卓识与远见。面向未来,“数字”就是湖南的骄傲、发展的本钱。

然而,“数字湖南”不是理想国。数字的生产速度、精准程度,直接关系着“数字湖南”的深度和广度。信息化时代,时间是世界上最稀缺的资源,小数点后十几位数字的任何一个偏差,都有可能影响成千上万人的生产生活。让湖南的数字更精准,让更精准的数字更快捷,让更精准快捷的数字组成的数据平台服务功能更强大,湖南国土资源部门一直在努力,一直在行动。从编制发展规划、理顺管理体制、搭建地理空间框架、开展地理省情监测、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到建成全省统一权威通用的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卫星导航定位公共服务平台,建成数字市州12个、数字县域5个,开发建设各类专业应用系统167个,为国土、规划、旅游、交通、环保、电力、林业、水利等40余个部门400多个用户提供准确、权威的数据信息和服务平台......一系列扎扎实实的行动和成果,夯实了“数字湖南”的发展基础,充分彰显了一个省政府重要组成部门坚决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重大战略部署的作为与担当。

8月17日,湖南省政府发布“一带一路”战略行动对接方案,明确将湖南打造成为国家“一带一路”战略行动的重要腹地和内陆开放的新高地。作为历史著名的“鱼米之乡”和“有色金属之乡”“非金属之乡”,湖南寻求数字发展、率先崛起的努力,放在这一背景下,意义非同寻常。湖南的种种探索、尝试,对于“一带一路”各地不无示范作用。因此,宣传报道湖南数字城市建设的重大成就,剖析湖南的数字城市建设样本,探究“数字湖南”的发展基因,对于推进“数字中国”“智慧中国”建设,都有极大的意义。为此,本网今起推出“数字城市    基础先行”大型系列报道。希望通过这些报道,能让读者窥斑知豹,较好地了解湖南数字城市建设的理念、思路、方法和模式,进一步深化对数字城市的意义和价值的认识。

 

(图1:2012年3月8日,我省与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就”数字湖南“签订合作协议)

 

数字城市,让湖南更美丽——湖南省“数字城市”建设掠影

中部崛起看湖南,湖南崛起看哪里?

——长株潭

在湖南21.18万平方公里的版图上,长沙、株洲、湘潭三市沿湘江呈“”字形分布,两两相距不足40公里,历史上多数时期三地同属于大长沙,现三市土地总面积占全省13.3%,分别是湖南省第一、第二、第五大城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位居全省第一、三、二位,构成湖南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成为湖南“两个加快”“两个率先”的先行先试主力军。在数字城市建设方面,三市同样不遑多让。

 

长沙:幸福的“数字长沙

 

(图2:2012年12月24日,数字长沙验收现场)

数字让连续7年“最具幸福感城市”名副其实

长沙是楚汉名城,屈贾之乡。近5年,围绕长沙市委市政府“努力建设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的长沙城”目标,长沙市国土资源局在湖南省国土资源厅(湖南省测绘地理信息局)的坚强领导下,将数字长沙作为建设“宜居宜业、精致精美、人见人爱的长沙城”的重要抓手,扎实推进数字长沙地理信息基础建设,于2012年12月通过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验收,并获得“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的荣誉称号。目前,数字长沙已完成了辖区内5200平方公里0.1米航空摄影数据、8600平方公里0.5米卫星遥感影像数据和1.18万平方公里数字高程模型生产,形成了一张覆盖全市的统一的高分辨率影像底图,已有国土、公安、交通运输、民政、统计等部门建立了10多类应用示范系统,广泛应用于人口普查、土地确权登记、土地卫片执法、交通管理、社区管理等领域,为保障服务长沙市民的幸福生活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

2014年11月,“中国城市未来发展国际论坛”发布“2014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榜单,长沙连续7年获选“最具幸福感城市”。来自全球最宜居城市澳大利亚墨尔本和新华社的专家评委们认为,基于数字长沙的各类基础地理信息服务,能够让长沙“为市民提供便利的交通、教育、医疗等服务”,让“长沙具有独特的湖湘文化魅力,山水洲城的优美环境”。

数字长沙为此功不可没。同样是2014年11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党组书记、局长库热西在长沙市实地考察数字长沙地理信息基础建设后表示,“长沙作为全国数字城市建设示范市,的确在全国是水平一流的。

一流的地理信息,让长沙少了“成长的烦恼

现代城市管理,不止一个“”。古代的城市发展追求熙熙攘攘、车水马龙,但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城市人口急剧膨胀,交通、市政、环卫、安保等现代城市“通病”,成为城市发展必然经历的“成长的烦恼”。

开福区是长沙市的老城区,物流仓储多、棚户区面积广、危化品经营企业上百家,全区还有200多万平方米的在建工地,安全生产隐患极大。为确保生产安全,该区创新安全生产监管体制,于2012年开始,在全省首推  “网格化监管模式”。该监管模式依托数字长沙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在区级层面建立区网格化信息指挥中心,街道(镇)建立网格化信息指挥平台,将全区划分为473个微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网格管理员、民情员、监督员、安全员,并发动楼栋长、党员志愿者等社会力量参与巡查、监督,各级派专门领导到网格联点负责,形成了“一网多格、一格多员、全员参与、责任到人、逐级负责”的安全生产动态管理模式。同时,每个网格配备移动终端PDA(掌上电脑),网格民情员可通过PDA及时将巡查收集的情况上报,通过数字长沙地理信息平台,全区人、房、物、事可以得到全面的实时监控。筑牢了安全生产“篱笆”,省却了无数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烦恼”。

 

(图3:2014年11月7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库热西观看数字长沙地理空间框架成果展示)

据统计,网格化监管模式”实施以来,该区共发现安全隐患及危险源900多处,隐患整改率95%以上。

减少了的烦恼远不止这些。

依托数字长沙地理信息基础,网格化管理可以对辖区居民日常吃穿住行实行精细化管理。独居老人、幼龄儿童、残障人士等,都是网格员的重点服务对象。网格员当场不能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基于数字长沙平台开发的手机终端向开福区电子政务中心控制中心上报问题。

开福区电子政务中心主任胡斌举例说:“比如去年伍家岭有个小区里一棵树长得太大,伸进二楼住户的窗户里,影响采光  ,还掉树叶,这需要林业部门处理。还有城市井盖问题、道路施工、下水道等问题,都是网格员无法解决的,就需要上报给控制中心,然后协调相关部门去解决,一般是4小时内。之后,网格员还需要对问题解决情况进行回访,最后上报结果。相当于打造了一个‘室内’开福区,所有市民的基本需求,都能够在控制中心得到迅速回馈并解决。”

数字长沙基础地理信息24小时服务城市管理

高效、有序、智能地管理城市,是长沙打造宜居城市的一张重要名片。

依托能够24小时提供不间断高精度的数字长沙地理信息平台,该市综合运用现代数字信息技术,以数字地图和单元网格划分为基础,集成基础地理、地理编码、市政及社区服务部件事件的多种数据资源,创建城市管理和市民服务综合指挥系统,通过多部门信息共享、协同工作,构建起沟通快捷、责任到位、处置及时、运转高效的城市管理、公共服务的监督和处置新机制,全面提高城市管理和政府公共服务水平。

长沙市政府相关负责人介绍,由于对城市管理部件、事件实行地理编码管理,定位准确,处置标准与时限明确规范,处置响应时间由过去的12小时缩短到半小时,以前多日不能解决的问题,现在多数均能在一日内得到圆满解决,处置时间由过去的平均7天提高到现在的12小时。

 

(图4:2014年11月7日,国土资源部部长、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局长库热西称赞数字长沙“在全国是一流水平的”)

长沙市城市管理绩效考核评价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以前,长沙市中心城区月平均发现和处理城市管理问题不到2000件,实现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运行后,仅信息采集员上报就达两万多件。

据统计,目前,运行4年的长沙市数字城管信息系统按期结案率为95.26%,处置率100%,投诉问题处置满意率超过98%,对短信平台工作的满意率达99%以上。

数字化城市管理能在第一时间发现、第一时间派遣、第一时间处置问题的特点和优势,为应对和处置突发事件创造了有利条件。如在抗击冰雪灾害、应对集中高强度暴雨、保障城市正常运行方面发挥了巨大作用。”长沙市测绘院技术总负责人汤开文说。

 

株洲:温暖的“数字株洲

 

(图5:株洲市政务中心的数字城管监控平台)

一个有良心的城市

200多年前,法国作家雨果将下水道喻为城市的智慧和良心。但在现代城市里,埋藏在地下的,不止是下水道。

在城市的地下,还埋藏着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信、电力等众多管线,承载着城市的物质流、能源流和信息流,被誉为城市的“生命线”,是城市的地下“血管和神经”。一旦发生事故,小则影响千家万户的日常起居,大则就是不可预料的灾难。

7月28日,株洲。

准备在天元区进行管线敷设的施工人员来到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通过数字株洲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不到3分钟就拿到了一张该路段的综合地下管线图。施工人员连连赞叹:“有了这张资料齐全的图,施工时就不会挖断地下管线了。

这张翔实的管线图只是该市已绘制的  6728公里地下“生命线”的一部分,这正是数字株洲建设为百姓提供实惠,数字城市服务民生的具体体现。

株洲是国家级卫生城市。近年来,依托数字株洲地理信息基础设施建设,该市通过调用“株洲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的地形数据和影像数据,查清了各类管线点367424个,涉及给水、排水、燃气、热力、电力、电信、工业等10大类、21小类,管线长度共计6728公里,涉及产权单位21  家。在此基础上,开发建设了株洲市数字管线地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全市110平方公里城市主、次干道,总长度6728公里的地下管线全部“数字化”。

目前,株洲市地下管线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已免费向公众开放。据统计,株洲市地下管线信息系统运行以来,已对外提供各类管线信息查询143次,打印综合地下管线图1410幅。综合管线信息管理系统上线运行后,株洲市地下管线损毁较大事故年均减少100余起,避免经济损失1000余万元。

如果要进行地下管线施工,可在综合管线信息管理系统里输入施工地段,就能见到各种不同的管体,通过横断分析,可以了解管线的位置、管径、管材等情况。之后,再通过三维立体分析,还可以了解开挖方案中可能影响到的管网,避免事故发生。”株洲市城建档案馆工作人员介绍道。如果电影院、商场等公共场所发生火灾,通过综合管线信息管理系统,还可搜索到最近的消火栓在哪里,及时消除隐患。如果要建设一条新的管线,则可以模拟将其放入现有管网中,寻求建设最佳方案,避免冲突。

足不出户赏株洲360度街景影像

株洲市国土资源局党组书记、局长何安国介绍,数字株洲建设于2010年12月21日正式启动,2012年8月22日通过省级专家评审验收。目前,数字株洲地理空间框架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政务版与公众版,已分别在株洲市政务内网与互联网发布运行。市民足不出户,即可在家中欣赏株洲360度全景的街景影像。

 

(图6:2011年6月25日,株洲政务数码港的工作人员正在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信息系统对路面情况进行实时监控)

数字株洲建设项目由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支撑环境、政策机制与标准体系四大部分组成。全面整合了株洲各类地理信息资源,具有高精度、多尺度、多形式、大覆盖、范围统一的现代测绘基准,现已向数字国土、数字城管、数字地下管线系统在线提供标准化服务。

数字株洲的建成,消除了信息孤岛,减少了重复投入。”株洲市政府一负责人表示。

下一步,我们将以地理空间框架为基础,积极高效地为政府各部门的各项规划、管理、决策,以及全市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基础地理信息服务,充分实现信息资源共享。”何安国说,“我们将加快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公众版与国家天地图系统的对接,更好地推介和宣传株洲,促进株洲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比谷歌更清楚的城市地图

进入株洲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 www.zzch.gov.cn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株洲全境图。该图有地图、卫星、街景3种模式可以选择。地图模式,可以查看到全市各地地名。卫星模式,能俯瞰城区各个角落的实际情况,该种模式基本与“google地球”一样,但分辨率更高,清晰度更好。街景模式,建立了城市核心区14平方公里真三维精细化模型,获取了城市主干道80公里全息街景影像数据。

在株洲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只需要一台链接互联网的电脑,鼠标轻松一点,就可以清晰看到1:2000的航拍地理信息,甚至田坎、小路等细小信息也历历在目。同时,平台还设置了旅游、购物、美食、住宿等专题,以满足公众吃、住、购、游等需求,并且开通上传功能,有关兴趣点的图片、影像资料,公众均可进行上传,共同建设兴趣点。网上公交查询功能也已开通,更大的程度的方便了市民。按照设想,在未来,株洲市地理信息共享平台还将开通网上报修、网上办证等多种便民服务,为公众提供更丰富的数字化生活。

这样的株洲,当然更温暖。

 

湘潭:“数字湘潭”,让你好看

 

(图7:湘潭市供水管网综合监管系统)

红色国土的“新名片

一觉醒来,床边的电子屏幕开始播报当天的天气预报,温馨地提示你空气质量,给予着装建议并提醒今日日程安排;你按照建议开始穿衣服,嘴里说出想吃的早餐名称,于是在中央电脑的控制下,早餐机开始自动为你准备早餐;早餐做好后,厨房自动响起舒缓的音乐,提醒你马上就餐,智能冰箱的屏幕也会在你就餐时开始播放早间新闻。当你出门,开车走神操作失误时汽车会自动报警;公文包会“提醒”你忘带了什么东西……

在你身边,110、119、122等警情统一接警处置、根据案发现场情况自动显示周边警力分布、人员或车辆异常状况视频智能识别报警;发现路边的井盖松动了,拍照上传市政中心,维修人员在最短时间内确定位置并现场修好……

这样的生活是不是更好玩?这样的城市是不是更宜居?

这些我们曾构想的场景,在湘潭即将全部成为现实。

湘潭是毛主席的故乡,举世闻名的红色国土,每年数以万计的中外游客慕名而来。如今,红色湘潭又多了一张“数字”名片,“数字”里的湘潭,城市今天更好看,生活更宜居。

2013年5月,“数字湘潭”建设通过省国土资源厅专家组验收。湘潭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湘潭最权威、准确的地理信息基础平台,“数字湘潭”建设以共建共享为原则,旨在打造一个统一、规范、权威的基础地理信息公共平台,将地理信息数字化。通过这一平台,湘潭土地利用现状、城市规划、水资源、矿产、房产等诸多信息可更直观地体现。同时,市民也可更便捷地了解旅游、餐饮、购物等生活信息。

轻点鼠标,坐在家中就可尽览湘潭街巷楼宇,可以通过地理信息平台,湘潭市吃喝玩乐的地方可轻松获找到。

数字湘潭”开启服务型政务新篇章

数字城市在国家现代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湘潭市依托数字城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不断深化现代服务型政府的服务水平和能力。

细化,直观,独具地方特色,这是湘潭的最大特色。没有‘数字湘潭’的建设,离开了‘数字湘潭’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一些地名地址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地质环境数据、公交数据、路网数据等都无法得到及时的完善补充。”湘潭市经信委一位负责人说。

湘潭市供水管网综合监管系统是湘潭中环水务有限公司基于数字湘潭地理数据成果,通过探测采集地下管网数据,建设的地下供水管网系统。系统采集录入管线长度超1180公里、在线水表19万块,集终端(水表)管理、管网管理、实时监测等功能,同时利用GIS路径分析实现停水范围分析、短信通知到户等精细化管理,以及隐患分析、应急分析等统筹决策功能。

韶山市移动电子政务系统通过无线互联网技术和GIS技术,接入韶山天地图在线数据及离线数据为基础地图,叠加韶山市土地利用、土地规划、韶山管线等专题数据,通过政务移动端政府工作人员能随时通过安全加密通道实现多专题图层叠加分析、土地利用地类在线查询、占地分析、在线办事等,提高了办事效率,加快了办公流程。

 

(图8:湘潭九华示范区规划效果图)

精细化的数字地理信息,让湘潭更好看

登录湘潭市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点击“天地图·湘潭”,在湘潭市河东中心城区北临一桥滨江风光带,南至晓塘路,西靠潭下路,东到吉安路的10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各种建筑物都已建立了三维精细模型。在电脑前,只需挪动鼠标,调整角度,即可全方位地观察楼房的各种形态,体验有趣的三维城市风貌。

东方红广场、湖湘公园、政府大楼或体育中心等城区主要的景区不仅可以平视,还可以鸟瞰,足不出户即可玩转世界!”湘潭市国土资源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数字湘潭”地理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已实现了包含湘潭全市范围电子地图、影像地图、中心城区10平方公里城市三维模型及80公里街景地图。360度动态街景影像数据浏览,点击图上任一区域,屏幕上随即播放出该地区的实景影像,操控者如同身在汽车驾驶室一样,随着鼠标的点击,画面不断向前推移,周边的建筑物和路况十分清晰,有移步换景的效果。

湘潭市国土资源局工作人员小唐介绍,这些街景数据是通过“移动道路摄影测量系统”的测绘设备采集的。测绘队员一边开车,一边通过“移动道路摄影测量系统”连续拍摄道路及两旁地物的相片,然后将街景数据进行专业处理后,再上传到系统就可出现上述移步换景的效果了。

建立城市三维精细模型,当然不全是为了浏览和出行,而是为了更好地进行城市管理,小唐说,“若某地出现火灾、安全等重大突发事件,如果不知道当地环境,则可先通过三维地图,帮助制定相应的应急预案和应急撤离路线,可大大提高政府应急决策的能力和水平,同时也全方位地方便市民的日常生活。

常德审计:推动市属国有企业“瘦身健体”规范运行
     下发15张审计调查表,全面摸清国有企业家底;报送的23篇审计要情和专报全部得到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批示;促进市政府及相关主管部门出台制度18项,促进企业完善政策制度33项;揭示大量违纪违法问题,挽回经济损失2.审计厅
宁远县:三向发力抓整改 联农带农促增收
     永州市宁远县以乡村振兴相关政策和资审计厅
“大数据赋能”破解审计难题
     常德市审计局以“科技强审”为抓手,审计厅
谢军到湘潭大学审计现场调研指导工作
     为落实中央和省委关于主题教育的部署,审计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