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清环保修复6000亩重金属污染耕地 稻米降镉率60%

24.12.2015  18:11

永清环保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技术取得重大突破

6000亩试点稻米降镉率达60%

 科研工作者在试点耕地进行采样。  (资料图)

  施工人员在田间进行钝化剂撒施。  (资料图)

华声在线12月23日讯(记者 邹园 通讯员 高芳)2013年,媒体披露了稻米镉超标事件,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2014年4月,国家启动了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综合治理工作,并先期在湖南省长株潭地区开展试点。

今天下午,记者了解到,作为长株潭试点重点工程之一,由永清环保主导修复的长株潭某地6000亩重金属污染耕地治理首战告捷,经一季修复,稻米降镉率达到了60%。这一成果,获得评审专家一致认可。评审专家认为“该项目修复效果明显,永清环保在农田修复第三方治理方面提供了有益探索”。

第一季治理完毕,稻米降镉率60%

根据农业部“因地制宜、政府引导、农民自愿、收益不减”的基本思路,结合耕地的污染轻重程度,永清环保为长株潭某地6000亩试点耕地量身打造了5套差异化方案。

这些差异化方案根据各自污染现状和修复目标,对技术方案、实施过程、组织模式以及农业生产中的灌溉用水、农药肥料、农业措施等多个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论证和规划。”作为该项目的负责人,永清环保研究院院长贺前锋博士介绍,稻米中的镉含量如果超过0.2 mg/kg,则种植这块稻米的耕地会纳入修复范围。

强大的试剂生产能力也为该6000亩耕地试点项目提供了保障。记者了解到,2013年6月,永清环保重金属土壤修复药剂生产线正式投产,该生产线年产能达到8万吨,目前扩建到粉剂年产能达到20万吨和水剂年产能力5万吨。

12月21日,该治理修复项目通过评审验收。会议评审专家认为,永清根据治理区土壤实际污染情况,制定了针对性强、合理可行的修复技术方案。并对各个环节进行精心组织,严格实施,管理到位,同时进行检查纠偏,保证了治理效果。所有治理措施和采样验收都在望城区农业局和省农委的监督指导下进行。验收样品送至省级第三方检测单位检测,检测结果表明,稻米降镉率60%。

预计3-5年,该试点稻米含镉量实现达标

土壤污染给中国的粮食生产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带来极大隐患,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又连带引发了耕地流失、撂荒、农民弃耕等问题,严重损害了农民和农业企业的利益。

由于试点中的很多技术措施要求较高,基层农技人员特别是农民群众一时难以完全掌握。

从今年5月试点一开始,技术人员就开始在试点耕地与实验室往返奔波。“我们派出了一支专业的治理团队,包括20多名科研工作者和100多名施工人员,进行专人定向跟踪”贺前锋博士介绍,“定向蹲点能对实施过程进行监管,并对各环节建立台账,及时进行实施效果评估发现缺漏和纠偏。

镉治理根据农作物的生长时间进行规划,一般在4-6季治理后,稻米镉含量可实现达标。”贺前锋信心满满的告诉记者,永清环保将通过3—5年的努力,有效缓解重金属对大米的污染,探索总结出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模式,使试点成果能在全国范围内可复制、能推广,真正确保老百姓能吃上放心粮。

专家呼吁,修复后耕地需避免“再次污染

比起研究和应用前景,更让科学家们担忧的是尚未终止的污染。

贺前锋提醒,尽管阶段性成果喜人,但污染问题依然严峻。“耕地修复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他打了一个形象的比方,“修复治理就像是医生给病人做手术,不能说病治好了就可以为所欲为了。”在修复治理之后,还需要进行有效的维护,防治新的污染,提升土壤的质量,巩固治理效果。

修复治理工作对广大农民和以大米为主食的消费者来说是巨大的福音,只有正视污染,我们才能解决问题。”湖南省农业科学院土壌肥料研究所首席专家纪雄辉对治理表示支持,并指出,“治理耕地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修复了的耕地,我们一定要好好保护,避免再次污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