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锦柱的家风故事:始终把公家事摆在第一位

16.09.2015  18:23

  湖南日报记者 刘跃兵 通讯员 唐世日 周新民

  9月10日,江华瑶族自治县海拔1300米的尖子岭瞭望台,戴着500度近视眼镜的森林瞭望员余宏亮不敢有丝毫的松懈,用高倍望远镜观察50万亩林海。

  在不到15平方米的尖子岭瞭望台上,余德明、余锦柱、余宏亮祖孙三代接力守护茫茫林海。

   公家的事,始终要摆在第一位

  余锦柱对记者说:“父亲没读什么书,说不出什么大道理。但他用自己的行动体现了对集体对组织的真情。他总是教育我们,公家的事,始终要摆在第一位。

  1953年,为了50万亩林海的安全,县林业局决定在尖子岭建立瞭望台。32岁的余德明因为工作认真、性格沉稳,被列为“候选人”。

  从此,余德明一个人在瞭望台工作到1980年因病退休,创造了23年火警报告无差错记录,他的观测经验编入全国森防教课书。他也成为了共和国第一代全国林业劳模。

  让余锦柱记忆犹新的是,他10岁那年除夕,因为头一天晚上下了大雨,除夕当天,余德明从山上下来,准备和家人过年。可是一到中午,天突然放晴,余德明立即动身上瞭望台。这是余锦柱有记忆以来,第一次全家人在一起过年,余锦柱拉着父亲不让他走,父亲严肃地说:“我是公家的人,什么时候都得先把工作做好。

  余锦柱对记者说:“我懂事以来,就觉得父亲很遥远、很陌生,家里生活的重担全压在母亲身上。直到父亲退休后,有一天我问他,为什么不曾向组织上申请调换工作岗位?父亲一脸严肃地回答,我要对得起组织的信任。我这才理解父亲,原来他心里有的是大爱。

   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

  余锦柱说:“我的高中同学都走出了大山,只有我一个人还呆在山里。但我不后悔当初的选择。因为我没有给父亲丢脸!

  1978年,余德明培养了两名接班人,都先后不辞而别。余德明准备让余锦柱接班,还撂下“狠话”:“国家给了我们这么多关怀和荣誉,怎么只能考虑自己?你是劳模的儿子,你不干,谁干?”几天后,他放弃了所有的梦想,跟着父亲上了山。

  从此,余锦柱一心扑在工作上。每到森林防火戒严期,他好几个月不能下山,生活用品和饮用水,全靠妻子十天半个月送一次。

  1983年,儿子余宏亮出生,他坚守在山上。1990年,父亲去世,他没能下山……余锦柱4次被雷击,10多次被毒蛇咬伤。火情预报准确率达99.7%,名列全国前茅。

  余锦柱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全国劳模等殊荣,被誉为“森林的眼睛”。2012年,他当选党的十八大代表。

   我自豪,我是‘森林的眼睛’

  2012年,余宏亮大学毕业后已经在深圳工作了5年,正计划着在深圳买房。可就在这时,余锦柱四处物色接班人无果。无奈,他天天打电话给余宏亮,要他上尖子岭担任森林瞭望员。

  余宏亮回忆:“那时,我们开始有了争论。有段时间,我甚至连父亲的电话都不愿意接。可父亲的话还是打动了我,‘50万亩林海就是我的命根子,要是你也不干,那怎么办?’

  2013年2月,孝顺的余宏亮最终接过父亲使用过的高倍望远镜。接下来,父亲每天一大早上山,手把手教他两代人总结出来的瞭望经验。晚上仍然单独留他在山上。余锦柱高兴地说:“宏亮耐得住寂寞,是我的儿子。

  可不久,余宏亮差点闹起了“乌龙”。2013年5月,余宏亮突然观察到东南方的林地里冒起一股青烟,他“立功心切”,准备向县森林防火办报告,被正好上山指导他监测火情的余锦柱抢下手机,告诉他:“这不是山火,是林农在山上沤制火土灰。”余宏亮说:“有了这次教训,让我感到瞭望监测火情是有相当的‘技术’含量。”此后,余宏亮经常捉摸爷爷、父亲多年来摸索、提炼出来的诀窍。

  2014年2月起,余宏亮开始单独担负起森林瞭望员的工作。余宏亮说:“现在我很自豪,我是‘森林的眼睛’,因为,我一个人的付出,能换来50万亩林海的安全。我要像爷爷、父亲一样,成为一名优秀的森林瞭望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