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顿新作研讨会在京召开 《来生再见》获好评

15.12.2014  22:34

   星辰在线—长沙新闻网12月15日讯(记者 刘志峰 通讯员 李娟) 长沙作家何顿的长篇小说《来生再见》作品研讨会11月21日在北京召开。《来生再见》是何顿继长篇抗日题材小说《抵抗者》、《湖南骡子》后的又一部抗日题材长篇力作。讲述了主人公黄抗日那一代人的传奇经历。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来生再见》延续了何顿一贯的写实风格,不仅关注了战争中的人性,也开始正视国民党抗战的历史。小说在人物角色设置、语言行为描写、情节发展上都十分紧凑、扎实,再现了一个波澜壮阔的时代,从一个小人物的奇葩经历和生存智慧来映射一代人的传奇经历。“他们是过去对侵略的抵抗者,同时也是现在被遗忘的抵抗者”。

   【专家发言选摘】

   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书记处书记李敬泽

  今天我想了一下,我估计,不知道说得是否准确,可能是何顿的第一个研讨会,何顿这么多年来在我印象中没有太多什么研讨会,但是何顿确实是个劳模,创作生涯如果从80年代中期,85年在家写作,到现在将近30年,那么在这30年里,他是一个低调,很少为自己张罗什么事,也不为自己的作品张罗什么事的这么一位作家。但是他同时也是在中国文学,特别是90年代以来的中国文学的发展过程中,是一个不可忽视的作家。所以我刚才问陈晓明为什么没有来,说是跑江苏去了,因为我印象很深的是在90年代初的时候,我们的晓明先生是满怀激情的,热情洋溢地奔走和表扬何顿。何顿在九十年代初上半夜一系列作品,确实是反映了那样一个很重要的转型期,就是说我们由八十年代到九十年代,这样一个市场化过程中,人们的那种非常复杂的经验,包括人们的那种整个精神,内心世界的变化,应该说我们即使现在——我前两天又拿出来翻了一下,我觉得即使是现在看,依然是关于那个时代的生态和心态的一个非常有价值的文本,我们依然能够从中感受到那个时代非常独特的气息,那样一个既是历史的转型,实际上也是我们个人精神转型过程中,非常独特的那种气息。

  那么然后到了现在,进入新世纪,何顿自身也经历了一个转型,写作始终不错,除了写作没什么爱好,好像最近又画上画了,重拾就业,其他没什么爱好,我们在任何热闹的场合都看不到他,以惊人的这种耐力和创造力,不断地从一个作家来说经历着沉醉般的自我的转型,这就包括像《来生再见》、《黄埔四期》这样一个抗战三部曲,以抗日战争为背景,表现那一代人,在那样一个巨大的历史颠簸中,实际上那一代人不仅仅是经历了抗战,还经历了解放战争,经历了国共之间的离合纷争,然后又经历了解放后,1949年建国以后的历史的动荡,表现这一代人的经历,所以我觉得这个三部曲放在一起,非常厚重,非常值得探讨。我在这里回顾一下何顿的这个创作历程,也是想强调,就是说我们现在确定开何顿小说的研讨会,王俏书记一提出来,我是非常赞成。是因为有的时候我们确实把目光总是集中在一些人,一些作家身上.不错,但同时我们也确实是应该看到像何顿这样,实际上是一个重要的作家,我们对他的注意、研究、评论都不够,所以很高兴能够在北京开第一个何顿的研讨会。我觉得这个研讨会其实不仅仅是关于《来生再见》的,某种程度上说这样一个作家,他从八十年代到现在的创作历程,他的作品的这种变化,这本身同样是有研讨的价值,更不用说明年就是抗战胜利70周年了。我们倒不是说为了应这个景我们才强调这个,而是说当我们想起这个七十年的时候,等于也给我们一个提醒,面对我们中华民族历史上,如此巨大的一个事件,对中国历史,对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对民族命运和个人命运都造成了长久的根本性影响的这样一个事变,我们的文学,我们的文学书写,到底达到了一个什么程度?

  在这样一个已经积累了丰富经验的这样一个文学书写的谱系中,我们过去的作家们做了些什么?我们现在的作家还应该做什么?以及还没有做到什么,这些同样也是值得我们在这样一个关节点上去面对和探讨的,所以我觉得今天这个会有多方面的意义。我们现在根据总书记讲话的精神,我们说还是要改进批评风气,改进研讨会的会风,所以以后对不起了,开会不许弄个四五十人坐在这里,以后我们也就是二十多人,就这个规模,正好大家都能够充分的畅所欲言,所以今天上午我想正好就请各位畅所欲言,围绕着何顿,我觉得是可以形成一个关于他自身的创作,以及由他的自身创作而起的,我们二十年来文学创作的一些很重要的现象和问题,我就说这么多。



第一页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最末页 1/10 总共10/每页1
(稿源:星辰在线)
(作者:记者 刘志峰 通讯员 李娟)
(编辑:黄斯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