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70年的重逢:8位抗战女老兵长沙重聚话当时

07.12.2015  23:37

  (两位老人相认后相拥而泣,跨越70年的风雨,时间仿佛在这一刻停留,只为给老人们更多的时间,慢一点,再慢一点……)

  (邓得凤老人一眼就认出了黄玲老人,两人坐下聊起了当年的一幕幕。1943年,黄玲参加抗日青年军女子干部培训班第一期战地救护大队,时任校长蒋介石,当时的蒋纬国也在那里学习,金日成还给老人上过课。毕业后,以区队队长教官身份培训学生,作为后勤服务人员,带学生出勤,还训练了一批学员前往印度。老人训练了二期学员,第三期还没有完,抗战就胜利了。老人后来回到武汉生活,现在老人已经95岁高龄,家庭和睦,儿孙满堂。邓得凤老人是黄老的学生,祖籍湘西泸溪县,1943年参军,在第九战区政工队战斗过,今年90岁。)

  (蒋姿容老人是当天所有老兵中年龄最大的,今年已经是105岁高龄,1938年入伍,曾在第三战区33旅兵站总监部担任上尉。当天的活动,老奶奶很开心,“我们中华民族现在国富民强,谁也欺负不了!”这是一位百岁老人的切身感受。)

  (王琦霞老人,90岁。1944年考入青年远征军205师政工队员,在贵州受训、宣传发动群众抗战。王琦霞经常下到下面基层部队去演出,经常唱的有:《码头工人》、《延水谣》、《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

  (文淑仙老人高中还没上完,就报名参军,当时报名经过筛选,留下20位(其中女兵只有5位),所在部队是青年军205师野战医院,后转入614集团军邮联站,直到战争结束。)

  (刘慈珍老人,88岁,是当天活动中年龄最小的一位。15岁左右 ,母亲带着走亲戚,遭遇日本鬼子,亲眼看见母亲惨遭鬼子杀害。1944年大约6月被中央军32师解救后,随军驻湘潭32师任看护,直到抗战胜利。)

  (俞毓华老人,黄埔老兵,年轻时瞒着家里报考黄埔军校,所在部队是战干一团直属大队一中队,在部队从事医疗工作,1938年随军转战湖南,去了139后方医院,直至抗战结束。)

  (1943年,16岁的黄老,瞒着家人,将原来的名字“黄枝仙”改成了“黄正清”,以表明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的志向,并愤然报名参军。抗战期间,她在第三战区后方医院,从事医护工作,直至抗战结束。)

(活动现场。图片均由星辰全媒体记者  王希文/摄)

   星辰在线12月7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王希文) 70年,当年的黄毛丫头,早已变成了耄耋老人;70年,对多少人来说,这是一世的时间;70年,最珍贵的过往都已成云烟;而如今,70年硝烟散去,这中华盛世,如她们所愿。

  她们,便是抗战女老兵。12月7日下午,湖南长沙,当地的民间公益组织“湖南老兵之家”,邀请了两省三市的8位抗战女老兵在长沙聚会,重话当年烽火岁月,再现“抗战花木兰”们的巾帼英姿。

  最小年龄88岁 精神健朗表达流畅

  这8位抗战老兵,分别来自湖南长沙、岳阳和湖北武汉,当年的她们,活跃在抗战的前线或敌后,其中,部分老兵还属于一个部队的战友,抗战胜利后,这70年来,中断了联系,未曾聚会。

  “今年湖南老兵之家在获知湖北抗战老兵奶奶黄玲想来湖南寻找曾经一起战斗的战友后,经过多方联系,我们终于找到了这几位奶奶共聚长沙。”湖南老兵之家的志愿者介绍,“当年投身军营的女兵本来就不多,今天能看到老奶奶们现在还这么健康,实乃民族之幸。”

  此次参加聚会的抗战老女兵中,既有负责调度物资的后勤兵,也有在战地医院里救护伤员的医护兵,在抗日的战场上,她们巾帼不让须眉,现在已是耄耋之年,她们中,年龄最大的已经是105岁高龄,最小的也已经有88岁,平均年龄95岁。

  70年后第一眼相见 老人激动喊出“她是我老师!”

  在当天的活动现场,突然出现的感人一幕,让在场的志愿者和媒体记者无不动容。由于路途遥远,从湖北武汉赶来参加活动的黄玲老人,最后一个进入会场,在现场等待已久的老兵邓得凤老人,刚一见黄玲步入现场,一眼便认了出来,竟不顾90岁高龄,站了起来,激动地说,“她是我老师啊!真的是你啊!”在志愿的搀扶下,两位老人紧紧相拥而泣。

  原来,1944年,黄玲老人在重庆大坪以区副队长(相当于中尉),教官的身份培训学生,而邓得凤老人正是那一期的学生。“你还记得吗?当年我们几个女娃子,看到那种高射炮很好玩,爬到上面去,你赶紧跑过来劝我下来,说,你那样会摔死的嘞!”邓得凤老人和黄玲老人回忆起当年的一幕幕,仿若昨天。“你们晓得不,黄老师当年可漂亮了,人长得很高大,对人极好了,我就记得啊,我当时10多岁,在部队里头就一蹦一蹦啊,黄老师对我们就像亲人一样。我们那一届有100多学生,今天就我见到了黄老师,真的是奇迹!”

  黄玲老人今年也已经95岁高龄,讲着一口标准的普通话,“当时啊,我们的上司说,对你们这些小妹妹要格外爱护,你还记得不,当时重庆的蚊子有苍蝇那么大,条件可艰苦了,一个月就死了2个学生,其中有一个还是北大的学生,我们痛心得很啊!”

  为证志向而更名 现场高唱起《义勇军进行曲

  “起来,不愿做奴隶的人们,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活动现场,黄正清老人带着大家唱起了这首《义勇军进行曲》。全场所有人沉浸在歌声中,虽然走了音,同时也走了心。这首后来被冠以国家之名的抗战歌曲,成为了老人们表达情感的最好寄托。

  1943年,16岁的黄老,瞒着家人,将原来的名字“黄枝仙”改成了“黄正清”,以表明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的志向,并愤然报名参军。抗战期间,她在第三战区后方医院,从事医护工作,直至抗战结束。

  1949年以后,老人和丈夫回到湖南宁乡老家,经历了70年的风雨,直到现在。“现在看到大家都生活得很好,我很高兴,我们的中华民族是伟大的,中国是打不倒的,我们在日本鬼子的枪林弹雨下能活下来,大难不死,肯定是有福气的。”老人的话,引起了现场经久不息的掌声。

  记者手记

  今天见到的抗战女老兵,每一副面庞,都让人动容。70年前,她们是怎样以弱女子的娇躯,挺起了整个民族的脊梁?她们的脸上,早已不见了当年的容貌,剩下的,只是岁月镌刻下纵横的沟壑,垂垂老矣,得见盛世繁华,此生之幸。每一位老兵都是一本读不完的历史书,都是一部可歌可泣的抗争史。

  是什么让她们的声音依旧动听?是什么让所有人见到她们依旧肃然起敬?我仿若在老人的歌声里听到了答案,英姿风华也好,风烛残年也罢,只要你有一颗赤忱的热血忠心,无论什么时候,你永远挺立起一个大写的人,你永远都是这个民族巍然矗立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