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观察(1):以它山之石,攻长沙教育之玉

05.06.2016  04:33

 

长沙的中小学校园,已经出现了“海归”教师的身影———他们毕业于海外知名院校,怀着教育理想,希望自己的努力能对改变应试教学产生新的启发。

6月1日,长郡梅溪湖中学首次举行的海归人才创新创业座谈会上,就集结了该校从英国、美国、意大利、加拿大、韩国等国归来的16位海归教师。他们通过介绍自己留学时的所见所闻所感,分享各国的教学理念,探讨中学教育改革与教学创新新模式。 英语老师黄偲偲,浙江大学本科毕业后,赴英国爱丁堡大学留学一年,因就读的教育学院与当地的中学有合作,所以留学期间曾到英国一所中学见习,提及英国中学教学与中国的差异,最让黄偲偲感触深刻的是英国的小班制,她介绍到:“英国中学的班级规模非常小,一般只有10来个人,最多不过30人,学生没有固定的教室,该上什么课就直接去特定的教室,而且特别重视小组讨论学习,课题也非常具有学术性。”她表示,一年的留学经验,改变了以前的思维模式,在自己的课堂中,会经常引用英国好的教学模式。 由学校率先送到英国完成高端培训项目的易瑶瑶老师表示,希望带领学生参加更多的海外游学,并期待将游学所感,应用于接下来的英语教学中。她认为,英国的写作课程值得借鉴学习,“英国的写作课不像国内简单的命题作文,老师会提供很多的单词、材料,引导孩子思考、筛选、运用,通过自主联想与深化,写成带着自己思想与见解的文章,回国以后,我将这种做法运用到了自己的课堂当中,目前取得很好的反响,孩子们表示再也不会惧怕英语写作课了。” 留学意大利的王力老师表示,逻辑与思维能力的训练极其重要,而受海外留学经历的影响,他更注重能显现学生思维轨迹的写作训练。对于英语的学习,留学美国田纳西大学的李宙老师则认为学生的自主学习、独立思考的能力对于英语的学习至关重要。 引进“海归”教师的深意何在?长郡梅溪湖中学校长刘欣认为,引进“海归”教师不是为了点缀师资队伍,而是希望他们突破和超越应试的藩篱,为高考改革下的课堂注入新元素,“现代教育需要具备国际化视野的老师”。如今,湖南乃至全国的基础教育正处于大变革进程中。这些改革都释放出强烈信号——今后的人才选拔越来越看重学生的综合素养。 “这种大变革既包括评价方式的转变,家长需求的多样化,教育技术的发展,还体现在师资来源的多样化上。”刘欣说,更多拥有不同背景的人充实到师资队伍中,才能产生碰撞和冲击,带来多元化的视角。刘欣希望老师们能将中外教育的优势结合起来,使课堂更高效,要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深化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优化教学内容和课程设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