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去姐姐家要老半天 现在只要1小时

16.12.2015  09:21

  

 


黄兴大道北延线——生态景观之路。资料图片

 

  星沙时报/星沙新闻网12月16日讯(记者 罗展)周末,越来越多的家庭喜欢驾着车到周边旅游景点、农庄休闲娱乐。行驶在宽敞干净的道路上,一路畅通,还能惬意地欣赏沿途的风景。近年来,长沙县加大对县域内重要干道道路扩宽改造、路面硬化、安保绿化工程的提质改造升级力度,让行驶在长沙县道路上的人们感受到“车畅人欢”的快感。

   道路修好了,出行更方便

  “现在的道路真是好走,既宽敞又漂亮,路修好后,来田汉故居旅游的人多了,到我们农庄来的人也增多了。”发出这声感叹的是果园镇湖南佳农现代农庄的总经理田磊,他对长沙县近年来道路的变化赞叹不已。

  2013年12月份,备受市民瞩目的黄兴大道南延线正式通车。黄兴大道南延线连接星沙、  梨、黄兴等镇街。南延线通车后,由长沙县北端开慧镇到黄兴镇变得一路畅通。

  “黄兴大道南延线通车首日,这条道路每分钟车流超过200台次,真正发挥起了连接南北的大动脉作用。”田磊回忆起当天的场面,仍记忆犹新。他说,农庄是2009年开的,位置离田汉故居仅5分钟车程,平时有不少长沙市、长沙县南部乡镇的游客过来玩,有时听到客人们说,要是从四面八方都可以到农庄就好了,路途中能节约一点时间,在农庄就可以多玩一会。从那时起,他就祈祷长沙县的道路能够越修越广。

  “我姐姐是嫁在黄兴镇,以前去她们家,要绕道春华、干杉等几个地方,还只能走老黄江公路,到姐家要老半天时间。现在从果园镇经由黄兴大道北延线,直接上南延线,高标准路面加道路上的安全设施让通行既舒适也快捷,1个小时就可到她家呷早饭。”田磊说。

   道路拉通了,商机也来了

  黄兴大道南延线北起机场高速公路和  梨互通与黄兴大道交叉八字槽门中心环岛,南至黄江公路,道路全长5.9公里,路幅宽度38米,是一条双向六车道高标准沥青混凝土路,每天都有车辆在路面上奔驰。

  “从南延线动工建设起,就盼望着这条道路快点通车。通车后,不仅又多了一条到我们农庄的道路,而且南、北部乡镇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了。”行驶在黄兴大道南延线上,田磊掩饰不住高兴之情。黄兴大道南延北拓是长沙县“八纵十六横”交通网络的主干纵道,是拉通沿线乡镇的致富大道。南延北拓项目全长49.9km,分为黄兴大道北延线一期、二期和南延线三部分,全线呈南北走向,从长沙县中部腹地划过,可北通岳阳,南至株洲,是完善长沙县“八纵十六横”路网骨架的点睛之作。

  “长沙农产品物流中心将搬迁到黄兴镇,这是众人皆知的,不少人瞄准了这一大商机。”田磊说,日前有一位叫张建坤的老板,已经承包下他的200亩田地,准备种植瓜果蔬菜,明年将运到该农产品物流中心销售。“新鲜出炉的瓜果蔬菜,上午采摘,打包后,驱车经黄兴大道北、南延线,不到40分钟时间就可以摆在市场上供市民挑选,绝对新鲜、口感好。”田磊说,北部的很多地方都有大片蔬菜种植基地,随着马王堆菜市场的搬迁,长沙县道路的不断改扩建、提质改造,南北部乡镇之间的产业也带动起来了。

  近几年,不仅黄兴大道南延线、北延线拉通了,田磊还发现长沙县段的G107、S207、S103这些国道、省道都有了变化。“G107沿线青山铺镇到水渡河大桥,安沙到水渡河大桥,青山铺到安沙的路面都变得越来越漂亮,而且道路的质量也有提高。”

  现在,他的农庄还被选为长沙市义务植树基地,每年都有大批的人过来植树,有开私家车过来的,有组团坐大巴车过来的,无论选择什么样的交通工具,一条一条宽敞、舒适的道路都能为大家的出行提供便利。

  长沙县5年来道路建设成绩单

  城市主干道建设:这五年来,长沙县不断加大对县域内重要干道道路拓宽改造、路面硬化,危旧桥改造、安保绿化工程的提质升级力度,投入37000万元对县境内的G107、S207、S103三条国省干线公路高标准地实施了提质改造;投入14022万元实施了秋江线、金向线、瞿麻线等县道提质改造项目……全县路网结构进一步优化。

  农村公路建设:为改善下雨一身泥,晴天一身灰的出行困难,长沙县加大了农村公路提质改造力度。2014年投入1886万元实施县级农村公路提质改造项目160.5公里(其中县级补助1650万元,55公里;市级补助590万元,县级配套236万元,105.5公里);2015年投入2083万元实施县级农村公路提质改造项目119.8公里(其中县级补助1500万元,60公里;市级补助、县级配套各有583万元,59.8公里),2014年至2015年共提质改造190条农村公路。

  道路品质建设:在提质改造过程中严把工程质量关,实施路基、路面“两次验收”制度,加大了群众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每项工程都邀请2名以上社会监督员全程参与监督。通过全面改善路面通行安全,不断提高了农村公路整体水平和路网畅通水平,乡村品味、格调进一步提升,形成了“行路亦观景,观景亦行路”的自然生态观光休闲旅游模式,较大促进了城乡一体化的进程,增强了县域经济活力。

[编辑:王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