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化:以制度建设打通精准救助最后一公里

23.12.2015  17:41

  《社会救助暂行办法》首次以国务院行政法规颁布一年多以来,以其为指导,我县的社会救助工作有序进行,成绩可圈可点,通过阳光行动、救助信息公开行动等一系列重拳,把社会救助展示于阳光之下,众人视野之中,进一步确保了社会救助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

   社会救助工作的成绩有目共睹,尤其在特困人员供养、受灾救助、医疗救助方面,因其涉及类型较为单一,工作流程简易,政府和社会认可度很高。唯独在城乡最低生活保障这一块,因其涉及面广、资金动态管理性强、家庭信息核对手段单一等困难,我局工作人员入户调查中仍发现存在不少问题。有村干部抓着低保不放手,凭空编造名单;有入户调查时,村干部却不出声,不告知对象的家庭实情;有吃低保容易,退保难上加难;有子女不赡养老人,老人只能吃“老年保”等等。问题看起来小,可这类民生问题在一个村如果持续发展发酵,就会累积成怨气,引发矛盾,背离了社会救助的宗旨,更影响当地社会稳定和谐。

  如何补齐这一系列管理短板,是进一步做好社会救助工作的关键,亦是兜住兜牢民生底线的必要前提。唯有以制度之渠来疏通社会救助服务的水,打通社会救助工作“最后一公里”。

  首先,建立大数据平台,对救助对象的信息进行跟踪监控。乡镇将救助对象数据上报到县民政局后,由工作人员将救助对象的家庭成员资料、各类财产状况进行筛查、核对。标准线以上的一票否决。如此,所谓的走关系、找人情都不再起任何作用。目前,这套软件省民政厅正在抓紧研发之中,我们期待它的早日运用。

  其次,适当进行低保退出仪式和退出奖励,矫正“赖保”、“退保难”的偏颇行为。只有有进有出,才能体现社会救助救急难、可持续的宗旨。然而在我县低保实际工作中,发生过多起村民在被退出低保后到乡镇民政所闹,到县局办公室砸电脑的案例。在物质还不是很充裕的农村,人心向利是难免的。我县尝试定期对低保户退出时进行摘牌仪式,由乡镇政府派代表参与,并对主动退保给予一定奖励。通过这种仪式增强对象的荣誉感,增强对自身能力的自信心。达到以点带面的教育作用。

  另外,各部门联合执法,消弱“老年保”的负面影响。在我县农村,有的老人有多个儿女,儿女有赡养能力却不尽赡养义务。老人独自生活在年久失修的危房,有的甚至连吃饭都有问题。村干部若造册发放低保,则会在村里起到负面的示范作用;若不发放低保,老人生活难以为继。只有由民政牵头,组织公安、法院、司法等部门共同介入,或者调解或者惩罚,同时将这一纪录纳入子女的个人信用信息,让其在贷款、生产经营等方面受限,才能从根源上杜绝低保变成“老年保”。

  社会救助是民政部门的重要职责之一,但其发挥最大效能,却远不是民政单打独斗能完成的,它需要不断创新完善制度护航,需要各级政府及各部门协同配合,形成合力,才能更好地实施精准救助。习总书记说,小康路上“不让一个人掉队”。惟愿民政人的不懈努力,能帮助更多贫困人口纾解困境;惟愿民政人的辛勤付出,为建成小康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