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心”根除“为官不为”(思想纵横)
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解决“为官不为”问题是一个重要目标。“为官不为”是一种“心病”,根子在思想深处,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出了问题。心病还需心药医。根治“为官不为”,必须从“心”开始。
党的十八大以来,反腐力度持续加大,作风建设驰而不息。对此,有的党员干部发出慨叹:如今当干部红线多、要求严、风险大,当官“成本高”,一不小心便会踩了“地雷”,与其傻乎乎地干,倒不如暂避“风头”。特别是面对经济下行压力加大,一些党员干部缺乏应对和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思想上顾虑重重,以致在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事情上打“折扣”。此外,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政府简政放权的力度前所未有,政府部门权力清单进一步明晰。在这种形势下,有的党员干部对新的改革举措和政策手段认识不到位、不充分,有的片面理解“法无授权不可为”,连必要的探索试验也不进行;有的主观臆断地把出台纪律、规则等同于制约工作,态度消极不作为。解决信心不足、畏缩不前、消极观望等问题,需要党员干部从“心”认识自己的工作,积极担当,奋发有为。
提升精神境界。习近平同志郑重告诫全党:“我们做人一世,为官一任,要有肝胆,要有担当精神,应该对‘为官不为’感到羞耻,应该予以严肃批评。”党员干部要经常给自己念念“紧箍咒”,经常反思“我是谁、为了谁、依靠谁”。补足理想信念这个精神之“钙”,强化为人民服务的宗旨意识,保持昂扬向上的进取心,抖擞干事创业的精气神,真正做到“为官一任、造福一方”。
解开思想疙瘩。从严治党、开展“三严三实”专题教育,决不是束缚人的思想、捆住人的手脚。“严”,就是划“红线”、有遵循,凡是违背党的宗旨、党的章程、党的纪律的事决不能碰、不能做。只要是按规矩办事、依法行政、秉公用权,就对得起良心、经得起考验,就不会有“触红线”的担忧,不会背“罪人”的骂名。正如有些网友所说,当下“并不是官不好当了,而是贪官不好贪了,庸官不好混了,坏官不好受了;是做违规之事不易了,做规定之事更容易了”。
澄清模糊认识。提倡“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目的是为党员干部创造良好的从政环境,不是为了干净而不干事,而是提醒干部正确对待权力、秉公行使权力。实际上,这是对党员干部的一种保护。经济新常态下,不要过高增速,而要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合理增速。强调不唯GDP,目的在于通过转方式、调结构实现可持续发展,而不是放任GDP下滑、不要发展。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监管市场、提供服务天经地义。摒弃官商“勾肩搭背”,不是不要交往,也并非不重视商人对促进经济发展的作用,而是强调官员要摆正自身位置,切不可用公权谋私利。只有从认识上解决这些问题,才能甩掉包袱、轻装前进。
[编辑: 熊珊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