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的民本情怀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一系列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思想,如关于社会主义本质的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理论,关于树立和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理论,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关于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理论,关于推动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的理论,关于用好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的理论,关于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理论,等等。这些理论成果,是适应当代中国国情和时代特点的政治经济学,不仅有力指导了我国经济发展实践,而且开拓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
这些经济学思想本质上属于政治经济学,而其“政治”从根本上体现为在经济实践和经济理论中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持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十三五”规划的核心理念,把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摆在发展的指导原则之首,充分彰显了习近平总书记经济思想的民本情怀。这也是对过去一些地方在经济实践和经济工作以及经济理论中背离以人民为中心的倾向的一种矫正。
习近平经济思想的民本情怀,集中体现为把人民的期待变成我们的行动,把人民的希望变成生活的现实,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获得感。这是习近平总书记致力于经济发展的价值取向和根本目的所在。
把人民当作目的,一切为了人民
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中央政治局第28次集体学习时强调指出:“要坚持把增进人民福祉、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共同富裕方向稳步前进作为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这就从经济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上体现了其经济学思想的民本情怀。他强调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推动各种所有制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同时公有制主体地位不能动摇,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能动摇,这是保证我国各族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制度性保证”。又指出,“要坚持和完善社会主义基本分配制度,努力推动居民收入增长和经济增长同步、劳动报酬提高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不断健全体制机制和具体政策,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持续增加城乡居民收入,不断缩小收入差距”。不仅如此,“十三五”规划中关于“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也体现着把人民当作目的、一切为了人民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从基本经济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出发点、落脚点上强调把人民当作目的、一切为了人民,体现了其经济思想的民本情怀。
把人民当作主体,一切依靠人民
当前我国正处在经济增速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即进入经济发展新常态。经济发展新常态的实质,就是要适应转换发展模式进程所形成的新的状态。过去我国传统的发展模式主要是“物质驱动”,靠物质性要素来拉动经济增长。这种发展模式主要立足于消耗自然资源、物质资本投资、开办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工厂和廉价的劳动力成本。这种发展模式功不可没,为我国物质财富的积累做出了重要贡献。然而,这种发展模式,使我国的发展空间越来越小,发展支点越来越不牢固,发展道路越走越窄,发展的代价越来越大。
当下中国,人的创新活力不足,进而导致在发展模式转换中促进经济发展所需要的新动能也不足。这就把如何激发人民群众的创新活力问题凸显出来了。实现动力转换,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经济发展动力,是新常态下我国所面临的一个新的重大时代性课题。在这种情况下,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充分依靠并激发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习近平总书记所谈到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实际上已涉及到激发人的创新活力及经济增长动力转换问题,涉及到了把人民当做主体、一切依靠人民的问题。“十三五”规划中关于“创新”的发展理念,也体现着把人民当作主体、一切依靠人民的思想。习近平总书记从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发展动力转换上强调把人民当做主体、一切依靠人民,也体现其经济思想的民本情怀。
把人民根本利益当作标准或尺度,一切尊重人民
以人民为中心,把人民根本利益当作标准或尺度,集中体现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论述上。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因而,要把人民放在我们心目中最高的位置。具体落实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上,就是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为解决这里所讲的“老乡”问题,习近平总书记特别注重“扶贫开发”问题,提出了精准扶贫思想。这充分体现出习近平总书记是把人民根本利益当作一切经济工作的根本标准或尺度,一切经济工作和经济发展都要尊重人民,以人民为中心。
【参考文献】
①《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人民日报》,2015年11月25日。
[编辑: 刘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