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近平五年三赴博鳌 展时代大格局观

10.04.2015  13:01

  大时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需要大智慧。国家主席习近平近日出席博鳌亚洲论坛2015年年会开幕式并发表主旨演讲。纵观习近平五年来三次赴博鳌论坛演讲,从绿色发展,到迈向命运共同体,尽管每年主题在变,中国领导人顺应时代潮流,推动亚洲合作发展的强烈意愿不变。

  2010年时任国家副主席的习近平出席了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并发表了题为《携手推进亚洲绿色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主旨演讲,2013年他作为国家主席出席年会并发表了题为《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而他此次演讲的主题是《迈向命运共同体,开创亚洲新未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人类面临的共同挑战和外部性问题日益增多,世界经济仍处于深度调整期,低增长、低通胀、低需求同高失业、高债务、高泡沫等风险交织,主要经济体走势和政策取向继续分化,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依然突出;地缘政治因素更加突出,局部动荡此起彼伏;恐怖主义、网络安全、能源安全、粮食安全、气候变化、重大传染性疾病等非传统安全和全球性挑战不断增多,南北发展差距依然很大。

  世易时移,变法宜矣。对于各国而言,推进国际和平与发展的崇高事业依然任重而道远。新的国际形势下,“命运共同体”的提出绝非偶然,其深刻地体现着中国最高领导人对于构建国际良好秩序所展现出的大格局观。

  计利当计天下利。履新之初,习近平同在华的外国专家代表座谈时就指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循着习近平的出访足迹,在俄罗斯、在非洲、在东南亚、在南美,习近平多次提到“命运共同体”概念。

  在一些多边外交场合,习近平也不断深化命运共同体的内涵。“我们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应该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习近平在2013年博鳌亚洲论坛上强调。在二十国集团领导人第八次峰会上,习近平指出,各国要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真正认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连带效应。习近平在出席亚太经合组织工商领导人峰会时说,“我们要牢固树立亚太命运共同体意识,形成各经济体良性互动、协调发展的格局。

  习近平最近在演讲中所引用东南亚朋友讲“水涨荷花高”,非洲朋友讲“独行快,众行远”,欧洲朋友讲“一棵树挡不住寒风”,这些意识都与“命运共同体”有着紧密内在联系。

  现在,“命运共同体”如何在更大范围内凝聚成共识,成为一个现实的迫切需求,博鳌亚洲论坛则为此提供了有利平台。

  如同论坛举办地博鳌从渔村变为现代小镇,经过十多年发展,这个国际性民间经济论坛被不断赋予更多新的内涵。从某种意义上说,博鳌论坛已经超越了一般论坛的性质,并且已被外界视作观察中国政策和重大倡议的渠道之一,“命运共同体”意识在此平台上落地生根可谓恰逢其时。

  作为大国,意味着对地区和世界和平与发展的更大责任,而不是对地区和国际事务的更大垄断。习近平在本次演讲中提出的迈向命运共同体四点倡议,对于共同营造对亚洲、对世界都更为有利的地区秩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比如针对近期关于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的问题,习近平明确表示,我们要积极推动构建地区金融合作体系,探讨搭建亚洲金融机构交流合作平台。他表示,推动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同亚洲开发银行、世界银行等多边金融机构“互补共进、协调发展”。语言虽简,足以释疑解惑。

  又如,习近平对安全形势的研判:当今世界,安全的内涵和外延更加丰富,时空领域更加宽广,各种因素更加错综复杂。我们要摒弃冷战思维,创新安全理念,努力走出一条共建、共享、共赢的亚洲安全之路。由此可见,“当今世界,没有一个国家能实现脱离世界安全的自身安全,也没有建立在其他国家不安全基础上的安全”。

  浩渺行无极,扬帆但信风。习近平提出,“通过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但迈向命运共同体之路不会一帆风顺,期望的成果亦不会唾手可得,亚洲乃至全球怎样走出一条共同发展、互利共赢的路径任重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