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农服务】气象服务守护潇湘热土

08.10.2014  17:46

      9月的望城秋高气爽,生机勃勃。在湖南省长沙市望城区金成水乡生态种养基地,放眼望去,上千亩晚稻在阳光的照射下绿意盎然,长势喜人。
      粮食要丰收,天气要给力。为保障农业生产,近年来,湖南省依靠气象科技,以“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建设为抓手,深入推进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进程,将农业气象服务、气象预警信息延伸到乡镇、村庄,在田间地头为农民铺设了一张农村气象信息网。
      广覆盖接地气 强化三农专项建设
      “我是十多年的老烟农了,也是这些年气象服务的见证者,特别是最近几年,每个关键时期都会有烟叶气象服务短信的提醒,指导我们防病治虫,减少不利天气带来的损失。”在宁乡县喻家坳村,种烟大户杨福良很是感慨。
      2010年,湖南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保障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的长效机制也逐步形成,湖南各级气象部门依托政府的主导力量,广泛发动和引导社会各方面力量共同参与气象为农建设。2011年,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以下简称“两个体系”)写入湖南省委农村工作会议主题报告。2012年,省委1号文件再次提出要加强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工作,湖南气象部门加快了与相关涉农部门“三农”工作的融入对接。截止到目前,湖南共有24个县开展“三农”服务专项实施建设。
      在推进“两个体系”建设过程中,湖南省已经形成了覆盖面广、针对性强、技术支撑力度大的直通式基层服务体系。“三农”服务专项实施县共从当地农业部门收集整理“直通式”服务对象4308个,并分门别类建立了“直通式”服务对象数据库。同时建立了14个气象为农服务专家联盟,聘用专家168 名,涵盖农业、气象、水利、畜牧、水产、民政、烟草等诸多领域,搭建起直奔田间地头的“直通式”服务平台。依托现代农业气象信息服务网、电子显示屏、气象预警大喇叭等多种信息传播渠道,气象服务将农业生产从“靠天吃饭”变成“看天管理”。
      量身打造 为服务插上科技翅膀
      “你好,王总,你育秧大棚内温度已达到35.6℃,湿度降至38.7%,请注意大棚通风加湿,避免高温烧苗”。今年早稻育秧期间,长沙市望城区气象局农气服务人员及时给集中育秧点之一的金成水乡生态种养基地总经理王成打电话。接到电话后,王成立马赶到大棚内打开遮荫布,并喷雾降温。“装了这个设备之后,今年我们就没出现过烧苗的情况,秧苗长势特别好。”王成这样评价道。
      往年由于缺乏必要的大棚气象要素监测设备,农业技术员不能及时根据棚内气象要素变化采取相应措施,出现过高温烧苗情况。为解决这一难题,2013年年底开始,长沙市气象局在全市各重点集中育秧大棚内陆续安装了32套温湿监控仪器,并配套研发“湖南省长沙市综合监控智能化系统”,农气服务人员可通过系统实时监控大棚内温湿度实况数据。系统运行后,可对超出秧苗正常生长所需温湿范围的监测点进行变色、声音预警,提醒农气服务人员第一时间通知种粮大户,使气象为农服务工作更专业、更快捷,进一步提升对种粮大户的生产指导能力。
      在金成水乡生态种养基地,除了电子显示屏、DAB大喇叭和甚高频气象广播等现代农业服务设施,最让王成印象深刻的当属田间远程实景监测仪了。安装这一设备后,工作人员只要在电脑面前轻点鼠标,就可以调整设在农田里的探头的角度,拉近距离后,水稻的生长情况就能看得一清二楚。“现在就算我人在外地,只要拿出手机,就可以随时查看田里的情况了。”王成自豪地展示到。
      随着湖南省气象为农服务“两个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全省县级气象服务在服务技术、服务内涵、服务方式、服务效果上都产生了巨大变化,气象信息服务站的建设完善,气象信息员队伍的发展壮大,气象服务产品的丰富,不管从硬件配备上还是软件实施上,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
      趋利避害 气象为农彰显经济效益
      2011年,长沙市遭遇严重寒露风天气,在优质稻核心示范区,湖南二一现代农业集团董事长周怀十分焦虑。由于不能及时接收气象信息,受暴雨、干旱、高温等灾害影响,示范区连续两年水稻低产,单季平均亩产不到两百公斤,六千亩晚稻至少一半面临绝收,公司年年亏本,也多次外请专家排忧解难,但一直未见成效。
      2012年,在市农业局和市气象局的支持下,市、区两级农业、气象部门联合开展“一对一”农业气象服务试点工作,组织农业气象专家11次到田间直接指导生产。望城区湖南二一现代农业集团从容应对,最终创造了水稻平均亩产400公斤的高产纪录。此后,周怀与农业、气象展开深入合作,提出农业气象服务需求,多次探讨水稻种植的规划、生产管理和防灾减灾技术,在2013年遭遇夏秋罕见高温干旱灾害后,晚稻仍然获得了丰收。
      从“靠天吃饭”到“看天管理,”从被动提供天气信息到主动提供气象服务,从部门服务为主到向推进气象服务社会化转变,湖南省“三农”气象服务效益日益彰显,利用有利天气、规避气象灾害的能力也在逐步增强。
      在怀化中方县,一提起葡萄,种植大户潘仁均对气象局的服务赞叹不已,“虽然今年的连续阴雨天气日数多,但是葡萄的产量依旧不减,真正离不开气象局农气专家的悉心指导,贴心服务,他们是我们致富的好帮手”。他指着自家大片的葡萄架笑着说。今年入汛以来,怀化频繁遭受暴雨袭击,但在气象专家的指导下,桐木镇葡萄种植大户利用晴好间歇期,先后开展9次喷洒农药作业,没有因为天气原因造成农药浪费,保证了良好的作业效果。
      长沙市望城区的农民,同样从气象服务中受益。受天气影响,今年早稻生长推迟十天,加上遭遇八月低温,晚稻生长形势严峻。“早在八月底,我们就收到短信说九月中旬会有一次明显的降温过程,可能达到‘寒露风’的标准。临近时我们提前对水稻施肥,并调节农田小气候,减轻低温危害。”王成解释道,“基本上今年水稻丰收是不成问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