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超:中国电影需要更多接地气的创新

13.01.2017  07:08

  2016年对于中国电影来说,是跌宕起伏而又意义深远的一年。年初,《美人鱼》票房突破30亿元,将市场标杆拉升至“单片30亿+”的高度。电影市场捷报频传,盲目乐观的声音不绝于耳。然而,从2016年5月开始,票房增长忽然放缓,暑期档、中秋档、国庆档的市场成绩皆不如意,电影人该如何理性看待行业的发展现状?(1月11日 《光明日报》)

  单从票房来看,中国电影在2016年走过了“高开低走”的一年,年初有创造中国电影史上票房纪录的电影《美人鱼》,令人们对2016年中国电影的票房无限期待,然而到了往年大热的国庆档和跨年档,中国电影市场却疲软了。纵观2016年中国电影,出现了不少佳作,虽然电影票房的增幅差强人意,却为来年的电影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2016年是中国电影的创新之年,在金马奖中收获赞誉的《七月与安生》为“小说改编电影”这一大众潮流正名。在近年的中国电影发展过程中,IP电影是出现频率最高的一个词。IP电影指的是将畅销小说改编成电影,这样的创作手法较为简单,如果没有太多的二次创作,那打出的就是“粉丝牌”,创作者希望电影上映时,通过密集宣传让当年购买这些畅销书的粉丝购票看电影。这个“逻辑”有些简单粗暴,却在最开始收获了不俗效果。但是,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当电影无法满足人们的期待,IP电影也就渐渐萎靡。而同样改编于畅销小说的《七月与安生》却逆势而动,用“电影人走心的二次创作”为IP电影提供了全新的发展思路。IP电影不是一个可怕的标签,只要用电影专业主义角度改编畅销小说,用走心的剧本创作来吸引影迷,就可以为IP电影正名。

  2016年,中国电影的创新不单单表现在IP电影上,还在于“话剧改编电影”的具体实施上。众所周知,话剧是一个较为小众的文艺表现形式,因为其场景较为单一,且没有字幕说明,所以需要观众长时间保持高度关注。同时,考虑到其现场感和剧院能容纳的人数有限等因素,话剧很难引起舆论关注。但是,一部叫做《驴得水》的电影,却让电影这种最受欢迎的表现方式和最有文化韵味的话剧有机结合,并取得了相得益彰、取长补短的好效果。话剧改编成电影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那两位已经在话剧界取得成功的话剧导演,却用多年努力让自己实现“从话剧到电影的成功”。得益于这样的成功,更多人开始关注话剧这种较为小众的文艺表现;得益于这样的成功,电影创作找到了另一种精彩的可能。

  2016年,中国电影也走了一些弯路,经历不少曲折。期待多年终于上映的中国动画《大鱼》没能再现2015年国产电影《大圣归来》的辉煌,其单薄的剧情让影迷失望,过于关注自身的人物设置也很难引起人们的共鸣。相比国产动画《大鱼》,日本动漫《你的名字》和欧美动漫《海洋奇缘》却票房坚挺,两相对比,更让国产动画迷失望。

  2016年是中国电影曲折前进的一年,影迷更趋于理性,电影发展过程中,有大胆创新带来的成功,也有原地踏步甚至稍微退步的剧情表达。中国电影完全可以总结经验,认真审视自己创作中遇到的问题和发现的惊喜,为全新的2017年国产电影谋划精彩篇章。期待2017年的国产电影延续感动,带来更多接地气又走心的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