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梦·长沙人·星城美”重大典型学习座谈会召开

23.10.2014  10:05

    “中国梦·长沙人·星城美”重大典型学习座谈会召开,5个典型的同事、朋友及采访者分享背后的故事,交流学习体会

  昨日,“中国梦·长沙人·星城美”重大典型学习座谈会在市委宣传部举行。 邹麟 摄

  记者  朱敏  唐朝昭  实习生  黄帆

  每个鲜活的重大典型背后,都有一段带着温度和感情的动人故事。长沙多家媒体日前集中报道了袁隆平、卢光琇、陈宋瑜、黄龙新村、望城公安消防大队等重大典型的事迹,引起强烈的社会反响。昨日,“中国梦·长沙人·星城美”重大典型学习座谈会在市委宣传部举行,5个重大典型的同事、朋友及采访者分享背后的故事,交流学习的体会。

  为了弘扬主旋律,传递正能量,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今年3月,“中国梦·长沙人·星城美”重大典型宣传暨纪实文学创作活动启动。经过层层推选、深入采访、精心创作,从10月13日起,32个典型报道在长沙晚报、长沙电视台等媒体陆续推出,目前已报道的5个重大典型引起广大市民的关注,晚报96333热线互动热烈,市委宣传部也接到众多热心市民的电话,在省会长沙掀起一股学习典型、向典型致敬的热潮。

  座谈会上,大家讲述了重大典型在工作、生活当中鲜为人知的种种闪光事例,分享了自己向他们学习的感想和体会。大家纷纷表示,这些重大典型的人格魅力、工作激情和勇于创新、甘于奉献的精神,值得向整个社会大力宣传推介。

  “让重大典型的先进事迹广为传播,促进长沙社会发展,是全市宣传文化系统的责任担当。”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赵柏林表示,重大典型宣传是星城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是长沙人的精神需求,全市上下要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改进宣传方法、浓厚学习氛围、提升宣传学习实效,通过立体宣传,深度挖掘,媒体带头造声势,各区县(市)开展座谈、讨论、写读后感活动等形式,使重大典型事迹的影响广泛、持久而深入,引导社会风气不断好转。

   他为让人类远离饥饿辛勤耕耘

  【人物】袁隆平

  今年84岁的他,在从事杂交水稻研究的半个世纪里,不畏艰难,呕心沥血,为解决中国人的吃饭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其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人远离饥饿,他就是“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

  讲述人

  刘伟明(市作协副主席,袁隆平事迹材料撰稿人):袁老是国内最接地气的土生土长的科学家,他的事迹妇孺皆知。怀着深深的敬意,我仔细拜读了他的自传材料,下笔时如有神助,本以为一万字能写完的稿子,一落笔就写了5万字。他悲天悯人的情怀、书生报国的志气、无怨无悔的奉献精神,深深感染着我。采访之后我觉得,以前对他的宣传还是太少了,他的事迹全写下来至少要几十万字。对这样的重大典型,宣传力度一定要加大,可以为现在的年轻人励志,向社会传递正能量。湖南是世界水稻无可争议的故乡,袁老还想使长沙成为“世界杂交水稻之都”,我在写作过程中将袁老的故事跟长沙深厚的历史文化相结合,提升长沙人的自豪感,提振长沙人的自信心。

  辛业芸(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博士、研究员,袁隆平院士工作秘书):我在袁老身边工作快20年了,他生命不息奋斗不止的精神最打动我。他对杂交水稻的研发到了只争朝夕的程度,今年刚实现亩产单产量1000公斤的目标,又用登高的勇气、必胜的信念,朝着超级杂交稻的目标奋斗,从未停止追求的脚步。袁老是创新的典型,杂交水稻作为中国自主创新的重要成果输出国外,而其研发是袁老在很艰苦的环境里完成的,是个奇迹。袁老责任感强、心忧天下。他有两个中国梦:一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他的目标是中国的杂交水稻覆盖全球一半的稻田,所增产的粮食按平均每公顷增产两吨计算,可以多养活4亿至5亿人口,继续为保障世界粮食安全、维护世界和平发挥积极作用。

  她不懈追求10年“孕育”4万个宝宝

  【人物】卢光琇

  她是湖南的一张烫金名片,是在全世界都有名气的科学家。作为中国生殖工程的创始人之一,她指导培育出中国首例冷冻精液人工授精婴儿,10多年来“孕育”了4万多个宝宝,被称为“试管婴儿之母”。

  讲述人

  董雷(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宣传部副部长):卢院长事迹见报的当天,我们中信湘雅医院一口气收集了200多份《长沙晚报》,分发到每个科室,并在医院门口电子显示屏打上“热烈祝贺卢光琇院长入选‘中国梦·长沙人·星城美’重大典型”的字样,让大家共同分享这份喜悦。我们要学习卢院长“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精神。她为帮父亲圆梦而转行,对事业执着不懈地追求。她行医问诊时,总是抱着高度的社会责任感。比如冷冻卵子的复苏率虽然达到85%,但由于取卵需要卵巢穿刺,会对身体产生一定的副作用,她并不建议年轻女性做,会拒绝一些不符条件女子的请求。

  周畅(湖南师范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教授):我跟着卢老师学习三年,跟她打交道也有十多年了。她工作非常勤奋,对学生要求也很严格。当年生命科学不被社会认可,如今不少父母不孕时都会自然地想到“试管婴儿”,这一观念的转变与卢老师的成就是分不开的。她39岁转行,早期为了做科研,自己掏了不少钱补贴,如今也不忘回报社会。2011年,她获得第五届长沙市科学技术创新贡献奖,全市仅一人,100万奖金很大部分都用来减免困难患者的医药费。今年10月16日,她又向中南大学捐资1000万元设立“卢惠霖教育基金”,鼓励寒门学子完成学业,吸引更多的探索者在遗传学医学事业领域发展。

第一页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最末页 1/2 总共2/每页1
(稿源:星辰在线-长沙晚报)
(作者:记者 朱敏 唐朝昭 实习生 黄帆)
(编辑:邓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