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中国时报》:“湖南制造”频出海 探路布局全球化

27.10.2016  20:39

  中新社长沙10月23日电 题:“湖南制造”频出海 探路布局全球化

  中新社记者 鲁毅

  继三一重工长臂泵车之后,日本福岛地震和核辐射的灾后重建现场再次用上了“湖南制造”。这次是由中联重科与其日本合资公司共同开发的ZLJ5071ZYSE4垃圾压缩车,10月3日正式交付给日本客户。这是中国首批出口日本的环卫装备。

  一边是来自湖南的中国工程机械龙头企业,一边是准入门槛极高的全球领先的制造业国家。“湖南制造”再次进入日本市场,正值“中国制造”企业纷纷出海布局全球市场之时,亦再次引发业界及媒体对其全球化路径的关注。

  本土化运营走进海外市场

  事实上,在世界经济环境不景气的大环境下,“湖南制造”“走出去”并非易事。加之德国、美国、日本先后提出“制造回归”和“再工业化”的政策方向,以缓解本国经济和就业问题,对“湖南制造”布局海外市场极具挑战。

  不过,湖南走出去企业对各自不同的市场全面实施本土化策略,很快便赢得国际市场的普遍认可。

  “扎根本土市场、融合当地人文、经济环境,为当地客户提供本地化、个性化服务,更能被市场接受,对企业而言也能一定程度规避风险。”中联重科海外公司副总经理陶思明接受中新社记者采访时表示。

  目前,中联重科在海外拥有意大利、德国、印度、美国、白俄罗斯、荷兰和巴西七大制造基地,产品研发、生产、销售、售后服务等都具备了本土化的运营网络,并可以辐射周边国家市场。

  中国海工装备龙头泰富重装通过与国际一流企业开展并购或合作,集合设计、制造、施工、项目管理等上下游产业链优势资源打包推出“系统总承包”模式,为业主提供从设计到生产制造、采购、工程施工及售后服务等一系列系统成套的“私人定制”服务。

  泰富重装集团副总裁胡学军说:“只有更深入了解消费者需求,才能让产品、服务被消费者认可接受,赢得市场。

  全球化整合资源提升核心竞争力

  “扎根本地市场,目的在于运用国际资本加速全球资源整合。”在陶思明看来,打造总部在中国,研发中心、制造基地遍布全球的国际化企业才是中联的终极目标。

  不少湖南制造企业展开与欧美一流国际企业并购、战略合作,通过技术协同效应,实现与国际标准的无缝接轨;不断提升产品、服务质量,深耕东南亚、非洲、南美等传统市场;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契机,不断扩大产品的知名度、市场占有率。

  整合了全球资源优势的湖南企业,在高速铁路、发电站、道路、港口等诸多领域向海外客户交付了世界一流的解决方案。以泰富重装为例,短短几年间签下数十亿美元海外项目,为肯尼亚拉姆国际保税港区、波斯湾沿岸某港口料场、韩国浦项重装设备产业园等多个项目提供了整体服务。

  在航空、轨道交通、3D打印等新兴制造领域,湖南也有不俗表现:山河智能计划今年完成收购北美最大的支线飞机租赁和维修公司加拿大AVMAX公司;中车株机已在马来西亚、新加坡、南非、土耳其等12个国家累积获得27个项目订单;华曙高科的3D打印设备销往全球,今年又成功研制中国首台采用金属3D打印技术的赛车。

  把握“一带一路”建设机会开拓新市场

  随着中国“一带一路”建设的全面推进,基础设施建设相关行业在海外市场迎来了快速发展机遇。“湖南制造”也将目光聚焦“一带一路”建设。

  中车株机董事长周清和介绍说,该企业2015年实现销售收入260亿元人民币,其中有86亿元是来自“一带一路”建设的海外项目。“中车株机的海外市场契合中国‘一带一路’建设,市场拓展迎来了新的机遇期。

  统计数据显示,仅在2015年,湖南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共核准境外企业66家,产业出口领域逐步从纺织服装、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向工程机械、轨道交通、电子信息等先进制造业领域拓展。

  为了助力“湖南制造”把握“一带一路”建设契机,湖南地方政府乐当“保姆”与“后盾”。湖南政府正从财税支持、通关服务、融资服务、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给出实力支持,助力“湖南制造”阔步海外。(完)   

刊于10月24日泰国《新中原日报》、台湾《中国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