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免除外债是“穷大方”? 5事实你需要知道
原标题:中国免除外债是“穷大方”?党报:5事实你得知道
9月26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纽约联合国总部出席联合国发展峰会并发表题为《谋共同永续发展 做合作共赢伙伴》的重要讲话。来源:新华社
人民日报客户端 王坎 李建广 李尧
9月26日,习近平在联合国发展峰会上宣布,中国将免除对有关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小岛屿发展中国家截至2015年底到期未还的政府间无息贷款债务。同时,宣布将设立“南南合作援助基金”,首期提供20亿美元。
中国的这项决定获得了国际各界的高度评价,习近平的演讲多次被现场的热烈掌声打断。有外国媒体表示,中国在帮助发展中国家方面已经起到了引领者的作用。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也称赞中国的全球领导力将于本周清晰展现。
与此同时,在互联网上也有少部分人对中国免除债务的决定发出了不一样的声音:又是免除债务,又是出钱,中国自己还有很多贫困人口,应该把钱首先花到他们头上,而不是搞免债、做外援。
这种声音虽然有些偏颇,却有一定市场,对此我们可要讲清楚、说明白,免除外债到底是不是中国在“穷大方”?这五个事实你得知道。
事实一:免债是大国经常做的事,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家、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不该缺位
免除一些国家的债务或者说对外援助,并不是一件新鲜事。去年12月,俄罗斯免除乌兹别克斯坦8.65亿美元债务;此前,美国宣布免除埃及10亿美元债务,日本免除缅甸约37.2亿美元债务。不管出于何种目的,类似的对外援助已是国际关系中的常见现象。
其实,我们自己也享受过外援带来的好处。比如,抗日战争时期,我国接受了来自苏联、美国的大量援助。改革开放后,不但接受了日本、欧美,还接受过沙特等国的援助,这些都帮助我们渡过难关,促进了我们的工业化。
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用了30多年时间,使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二,成为名符其实的世界大国。同时,我们还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之一,也承担着切切实实的国际责任。
再来看这次免除债务的对象——最不发达国家、内陆发展中国家以及小岛屿发展中国家。这些国家哪一个不是急需国际社会帮忙的。中国作为由弱变强的典范国家,于情于理我们是不是都应该为“穷国”“弱国”做点什么?
事实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需要中国承担起更多责任,免债、援助是一个重要方面
在联合国批准的最不发达国家有名单中,非洲国家超过一半。而中国对非援助早在1956年就开始了。
大家都知道,当时中国自身相当困难,对非洲进行无偿援助,有人猜测是不是借此收买人心、控制受援国?针对这种猜疑,196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非洲时,提出中国政府在对外提供援助的时候,绝不附带任何条件,绝不要求任何特权。
虽然我们不求政治回报,但是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和声望却与日俱增,打破了当时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孤立。这些可不是金钱可以买来的。1971年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就是最好的证明。就像毛泽东说的“联合国128个成员国中,赞成我们的票一共76个……非洲国家26个,现在非洲兄弟把我们抬进了联合国”。
如今,习近平主席提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强调中国发展绝不以牺牲别国利益为代价,我们绝不做损人利己、以邻为壑的事情。中国现在对最不发达国家免除债务更不会附带任何条件,也不会牺牲别国利益。
历史已经证明,在国际社会上,任何符合道义、维护公平的付出都会收到回报。“中国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债务”这件事,借用习近平的话来说,就是要“多算大账,少算小账,特别要多算政治账、战略账,少算经济账、眼前账。”
事实三:中国对外援助并非大水漫灌,而是有针对性,能切实改善当地人生活
可能有人会觉得,中国“一口气”免除这么多债务,是不是一种不分主次、大水漫灌的行为?其实,恰恰相反,中国的对外援助是很有针对性、计划性和可持续性的。
从援助对象上看,中国的对外援助集中于最不发达国家。2014年,国新办发表《中国的对外援助(2014)》白皮书介绍,2010年至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中约2/3投向最不发达国家和其他低收入国家。
从援助领域来看,支持受援国减少贫困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内容。白皮书介绍,从2010年到2012年,中国对外援助的资金近80%投入到受援国减贫、教育、卫生、体育、文化、交通等民生和基础设施领域。
或许有人又问,对外援助为什么投向减贫、教育、卫生、文化等这些没有经济产出的领域?不难理解,只有当这些国家有了安定的国内环境后,才能安心发展经济,这不仅有利于受援国自身的发展,长远看也有利于中国与受援国进行经贸合作。以中非关系为例,中非贸易总额到2013年已达2102亿美元,是1965年的近2000倍。
事实四:外援可以改善他国发展环境、有利于中国商品和企业走出去,中国并非冤大头
其实,中国对外外援并非只出不进,算“经济账”,外援也是值得的。
《中国与非洲的经贸合作》白皮书显示,从2000年至2009年,中国已免除35个非洲国家总计189.6亿元人民币的债务。免除债务使得受援国投资环境得以改善,国家和地区局势也随经济发展趋于稳定。同时,良好的国家形象使中资企业在非受到更大的欢迎。
到2014年,商务部数据显示,仅1-11月,中国在非洲新签承包工程合同额达708亿美元。其中,中国企业与南非签订机车供货合同,合计将向南出口总额30亿美元的电力机车,创下了中国高端轨道交通装备整车出口的订单记录。从当年的免除189.6亿人民币,到收获708亿美元的大单,冤不冤,一目了然。
事实五:中国确实还有很多贫困人口,不过我们自己的扶贫工作并没有耽搁
当前,我国还有2亿左右的贫困人口。能不能说自己的扶贫工作还没做,就去帮助他国呢?
答案是否定。纵观习近平主席的工作轨迹,无论是在河北阜平、甘肃定西、山东菏泽等地考察,还是在全国两会上“扶贫”不离口,在习近平眼中扶贫“是必须要完成的任务”。
具体到政策措施上,一方面是“输血”力度的加大。2015年,中央财政预算安排扶贫资金补助地方部分460.9亿元,比上年增长8%。另一方面,是对“造血”的支持。中央深改组第十一次会议指出,发展乡村教育,阻止贫困现象代际传递。此后国办印发了《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从待遇、晋升、保障和培训等方面给予乡村教师更加优厚的政策,使得乡村脱贫的人才培养任务有了更为坚实的制度保障。
因此,看待“免除最不发达国家债务”这件事,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中国在国际上履行大国责任的同时,自己的扶贫工作并没有耽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