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日报:遵规严纪 扎实推进地名普查 ——省地名普查办负责人解答相关问题

21.12.2015  10:28

   

  (《湖南日报》2015年12月19日7版)

   陈勇 陈林霄

   地名是重要的地理信息和社会公共信息,关系到国家及区域的发展和安全,与每一个人的工作生活关系紧密。2014年1月23日,国务院下发通知,决定开展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工作,普查标准时间点为2014 年12月31日。普查分三个阶段,当年8月至12月为第一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各项准备工作;2015年1月至2017年6月为第二阶段,主要完成普查和检查验收工作;2017年7月至2018年6月为第三阶段,主要完成成果上报和开发应用等工作。

  近日,省地名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人就读者关心的问题,回答了我们提问。

  问:第一次地名普查以后,为什么又要开展第二次地名普查?

   答:自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开展第一次全国地名普查以来,我省城乡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地级市由6个增加到13个,市辖区由27个增加到35个,建制镇由581个增加到1138个,街道办事处从153个增加到344个,每年新产生的地名数以千计。目前,一些地方地名不准确、不规范,一地多名、重名等现象不同程度地存在,地名信息不全、不新、不准的问题较为突出,严重影响到社会管理。同时,随着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加速流动,我省立体交通枢纽的初步形成,人民群众和社会各方面对地名信息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开展地名普查工作迫在眉睫、十分必要。

   湖南历史悠久,有千年古城、古县45个,地名文化底蕴深厚、内涵丰富,彰显着湖湘文化的特色和魅力。截至目前,我省地名遗产情况尚未完全摸清,对地名文化的挖掘、保护和利用有待进一步深入,特别是对面临消亡的古镇地名、古村落地名、少数民族语言地名和古越语地名等地名遗产的保护亟待加强。开展地名普查是传承和弘扬湖湘文化的重要举措。同时,地名是领土主权的重要标志,也是一种重要的军事战略资源,开展地名普查是巩固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必然要求。

  问:这次地名普查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答:主要任务有五个方面:一是查清全省地名基本情况,全面采集各类地名的相关属性信息;二是对缺失地名但有地名作用的地理实体进行命名,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三是依据国家有关标准设置地名标志;四是建好地名普查档案,实现档案数字化管理;五是加强普查成果转化运用,建立地名管理和服务信息系统,创新服务内容和形式,拓展服务功能。

  问:怎样切实搞好第二次地名普查工作?

   答:一是用五中全会精神指导地名普查工作,增强空间和空间治理意识。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突出强调了空间和空间治理,这对进一步推进城镇化发展、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地名和界线、区划等一起,是空间治理的重要制度安排。地名管理为空间治理提供导向服务与文化支撑。地名作为空间索引和指位的主要工具,是密切空间交流交往、实施空间治理的基本媒介。同时,地名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叠加了历史空间、现实空间乃至未来空间多重信息,地名管理关系历史文化传承,承载着对乡情的依恋与乡愁的记忆,深刻影响空间治理成效。在地名普查各个环节,要以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强化空间意识,培育空间思维,着力空间优化,促进空间正义。

  二是严格质量控制,创新科技手段,提高普查效果。严格按照普查规程和时序安排,扎实推进普查工作。按照省地名普查办发布的实施方案、操作规程和数据标准,建立健全各项制度,有力有序开展普查工作。严格执行普查纪律,认真调查、搜集和考证地名,仔细记录和填报地名信息,不得编造、伪造和篡改普查原始资料,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靠。充分发挥测绘、地理信息和相关学科人才优势,充分运用遥感、网络等现代科技手段,开展空间定位、数据采集、信息汇总等工作,提高普查效率和准确度。省地名普查办要加强监督指导,建立质量控制体系,组织好质量审核验收。

  三是重视成果应用,发挥普查效益。坚持“边普查、边应用”的原则,加快普查成果的开发利用。认真整理、深入分析和全面考证普查数据,对不规范地名进行标准化处理,形成各类专题报告。加快推动普查成果转化,及时汇总公布有关地名数据,尽快编制出版地名图集和地名志等资料。建立完善省、市、县三级地名数据库,开发建设地名管理和服务的信息系统,提升地名信息化管理水平。广泛开展地名文化保护、地名审字定音、地名译写、少数民族语言地名整理等专项活动,进一步深化普查成果应用,扩大地名文化的影响力,推动地名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四、以普查为契机,加强和改善地名管理,不断提高地名管理和服务水平。实现城市规划和地名规划同步,对地名的命名、更名实行整体布置和设计,特别要结合旧城改造、新区建设,搞好城镇地名规划,培育区域特色地名文化。进一步加大新建街道、建筑物的标志设置力度,加强农村地区地名标志设置,形成城乡一体、衔接有序的地名标志导向体系。创新地名信息服务方式,探索推广导航、电子地图、地名网站、地名触摸屏、微地图等多种形式服务,积极引入市场机制和社会力量参与地名服务,拓展服务领域,提高服务水平。积极开展地名文化建设,传承和弘扬湖湘地名文化,有条件的地方,可积极申报“千年古县”“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为推动文化、旅游事业的发展搭建新型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