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陵山区机耕道建设的思考
13.05.2016 18:24
本文来源: 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一、机耕道的现状与存在的问题
(一)乡村道路和村组道路得到夯实。近年来国家加大了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涟源大部分乡村道路、村组道路的得以修通并得到硬化,这为农业机械提供了进村组的道路,农机化得到快速发展。在这些乡村道路、村组道路旁,一大批农机合作组织、种植合作社相继出现,农机具的使用效率得到发挥,农村经济得到大力发展。但同时,由于这些乡村道路、村组道路没有配套机耕道特有的下田作业平台,农机下田作业还得支架桥板,既不安全又费时费力,效率也大打折扣。
(二)机耕道建设不足。从乡村道路、村组道路再向田间延伸就是田间道路,也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机耕道。国家对农田水利和乡村道路建设的投入很多,但忽视了机耕道建设,同时,这些资金分散在多个部门,没有捆绑使用,致使机耕道的建设一直发展缓慢。目前,由于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小农水、一事一议财政奖补和国土整理等项目的带动,涟源地势较平坦的村的机耕道得到拓宽、硬化和修缮,农业机械的运用效率得到发挥,如龙塘镇珠梅村、杨市镇梅林村和金盆村、茅塘镇永福村等村;条件较好的村也对落差不高的田间修建了机耕道,如白马镇井流村等。而完全没有修建机耕道的村在涟源较普遍,据调查,涟源有70%以上村没有建设机耕道,大中型农业机械无法深入田间,小型农机具也只能够抬着进去,农忙季节大显神威的农机,却因机耕道问题,使很多农户望机兴叹,农机手也被迫减少作业量,农机利用率和经济效益大打折扣,农机化的深入发展受到严重制约。
(三)部分机耕道不符合机耕道建设标准。目前涟源市的老机耕道中一部分修建为乡村道路和村组道路,得到了硬化,而很大一部分处于放任状态,由于长时间风吹雨淋、机械碾压,状况不容乐观,主要表现为基础较差,如多为泥、砂路面,坑洼不平,标准低,条件差;而近年来涉农项目中配套建设的机耕道中也有一部分不符合机耕道建设标准,并都没有设计作业平台,这些都极不便于农机作业,同时也存在严重的安全隐患。
二、制约机耕道建设的因素
(一)缺少资金无法兴修。农村大中型农机具增加后,农民期盼自己的农田能实现机械化,修通机耕道的想法与日俱增,但苦于无建设资金。而农民种田的效益低,不可能集资和投资修建机耕道,只盼望政府能够多安排机耕道方面的建设项目来推进机耕道的建设。而国家对农业的投资年年在增加,但在机耕道方面的建设项目少之又少,根本满足不了农村的需求。
(二)地形复杂不易修建。涟源地形复杂多变,很多农田要修建机耕道就存在山高坡陡、道路崎岖狭窄等系列问题,投入大,受益农田少,形成修建还不如抛荒的现状。
(三)农田占补平衡难调处。农村人多地少,修建机耕道占用的土地较多,且占田的份额不一,相关利益人占补平衡调处难度大。
三、机耕道的作用日趋凸显
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农业机械的根本出路在于机耕道。打通了农业机械的出路——机耕道,对于提升涟源农机化发展水平,助推现代农业生产方式转变,推动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一)农业增效。畅通农机进地和农产品出地的“最先一公里”,农机就不用再搭架较高的板桥,可自由出入田间开展耕、种、收、运等,既节约农时,减少安全事故的发生,又能使农业机械的效率和优势得到高效发挥。涟源市金鹏农机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刘自文就深有体会,他说:“以前没机耕道时,农用肥料等农资及收割的稻谷都是靠人扛肩挑,费时费力又费钱,农机下田时靠搭桥,耗时耗力又不安全,整个经济效益低下,主要靠政府补助。现在修好了机耕道,效益一下就上去了,并且还很可观。”
(二)农民增收。目前,由于种种原因,涟源较多村庄仍存在的人工耕种现象,而人工耕种的低效益带来的就是抛荒的后果。据调查,现人工育插秧、翻地、收割劳力成本需800元每亩,综合总体成本更是接近产出,且呈上升趋势,而机械化只要其一半且呈下降走向,故及时修建进入农田的机耕道能有效推动人工耕种向机械化生产转变,使农民增收,并能抑制抛荒现象的扩大势态。同时,对于农机手来说,拥有的农机具的使用和利用率将大幅提高,能及早收回投资,腾出资金做大做强。
(三)促进农村发展。农村交通网络的四通八达,改变农村面貌,加大各行各业投资农业的积极性,农业规模化、产业化速度也将逐渐加快,进而在推动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促进农村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转化、推动农村经济发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科技含量、提升农产品附加值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
四、加强机耕道建设的对策
(一)国家层面要重视。应借鉴乡村道路建设的做法,拟定出台丘陵山区机耕道建设项目,制定出台配套优惠政策。或将机耕道纳入农业项目建设范畴,整合农业综合开发、国土整理等项目资金,握手成拳集中机耕道建设。具体建设中,明确由农机部门牵头,结合田土整理工程并综合考虑已建机耕道的现状,制定并不断完善《机耕道地方标准》和具体建设方案,按标准要求统一组织实施、集中管理维护,切实改善农业机械作业环境。
(二)地方政府应担起责任。机耕路建设不仅解决农机田间运行的问题,而且还关系到农产品运输、粮食生产、农民出行等一系列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的重大问题。《农业机械化促进法》规定,“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应当采取措施加强农村机耕道路等农业机械化基础设施的建设和维护,为农业机械化创造条件”;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也明确提出把机耕道路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内容之一。因此地方政府应把机耕道建设维护作为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统一规划、统一投资、统一建设。一是尽快制订出台机耕道长远规划和实施方案,将机耕道建设纳入到财政扶持内,确定机耕道建设的必建区域,做好调查摸底,制定详细规划,做到“一镇一图”、“一村一图”,再逐步推进。二是要优先解决农业合作组织与大户的机耕道建设,尤其是对那些要求迫切的、具有示范意义的要重点推进建设,做到示范一处辐射一片。三是要固化建设成果,未建的机耕道要科学选址;在建的机耕道要将质量摆在首位,严格的按湖南省《机耕道通用技术条件》等标准建设和验收,确保机耕道能优化农田水利设施,工程质量过硬;建好的机耕道要建立管养机制,纳入乡村公路管护之中,与乡村公路管理一同纳入当地政府考核范畴,从根本上解决机耕道无人管、无钱养的问题。四是要将建设好的区域纳入基本农田保护范畴,严禁侵占和他用,确保建成一片就巩固好一片,成绩颗粒归仓,步步为营守稳每一片田地,夯实国家粮食安全基础。
(三)理顺利益关系,凝聚建设合力。一是要加大宣传力度,广泛宣传农业机械化和机耕道建设的重要性,统一各方思想,破解机耕道土地占补难题。二是本着“谁受益,谁负担”的原则,主要依靠和动员广大农民群众,在自愿基础上投工投劳进行建设和维护。三是要创新机制,建立“财政资金为引导,项目资金为推动,农民投入为主体”的资金投入机制,调动广大农民的积极性,把机耕道建设落到实处。
本文来源: 农业机械化信息网
13.05.2016 1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