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乡80后新型职业农民演绎“不老产业”

08.04.2015  18:24

                                                                                             

近年来,在宁乡县农业生产大军中,涌现了一批80后的新型职业农民,他们与其他“洗脚进城”的农民相反,毅然“脱鞋下田”放弃城市生活传承父辈的衣钵投身农业生产,成为了农业产业的中坚力量。

4月3号,在回龙铺镇新开河村点兵台组,记者见到了80后青年罗厚敦。罗厚敦告诉我们,2012年之前他在沿海等一些发达地区从事城市产业工人工作,还曾当过工程机械队的小老板。在外漂泊不如回乡干一番事业,罗厚敦将目光瞄准了家乡广袤的田地。十多年的工作为他积累了一笔可观的创业资本,这也成为了他开始农业生产购买农机的本金。

罗厚敦信心十足的说:“我作为一个年轻人来说能够回来种田,有的人说种田是苦的,现在就我来说的话,我全程机械化种100亩、200亩地就是好玩似的。”

耿直的罗厚敦坦言,2013年刚回家种田的时候因为种粮技术不过硬,开始之初就碰到了“钉子”,连续两季秧盘中的秧苗都出现了大面积死苗的现象,结果只能是东拼西凑加直播,勉强铺满了100多亩的稻田,最终导致了当年的粮食大幅度减产。罗厚敦认为,传统的耕作经验已经不能符合当前大户种植的要求了,吃了败仗的罗厚敦开始寻求专业技术人员的帮助。经乡、村两级推荐,罗厚敦成为了宁乡县首批粮食生产新型职业农民培训办的学员,经过7天系统的学习和交流,他逐步掌握了一些种粮技术和操作技能,并将别人的经验运用到了自己的粮食生产当中。

参加培训后的罗厚敦不无感慨地说:“做什么都有一个圈,种田多交流肯定比自己坐在家里等要好,坐在家里只有自己积累经验,出去多交流的话,别人的经验就变成我自己的了。”

与罗厚敦同属80后的花明楼镇种粮大户陶子斌在宁乡的种粮界可以说是小有名气,在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班上,从种子选择、机插秧技术到病虫害防治,再到田间管理都让他受益匪浅,市场营销方式和电子商务平台更是让他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2014年,陶子斌种下了470多亩水稻,收入将近20万元。今年,陶子斌开始与邻村的种粮大户合作计划将自己的种粮面积扩大到800亩,此时一个新的大胆的想法在陶子斌心中开始酝酿。

陶子斌告诉我们,“现在电商移动互联网很火热,O2O的模式,自己的产品通过线上线下对接,让别人到我这里下单,我把自己的产品卖出去,这块让我非常感兴趣。今年,我自己准备成立一家农业公司,注册自己的品牌研发自己的产品,毕竟是新型农民,不能按照传统的方式进行农业经营了,必须接轨现在的时代,用最新的方式给自己创造最大的经济效益。”

从2013年到目前为止,宁乡县共有2.3万农民参与了农广校培训计划,2000名学员被认定为职业农民培育对象,辐射带动了身边4.7万农民学科技用科技,2014年全县实现农业生产总值152.88亿元,同比增长5.3%,一批80后新型职业农民科技素质的提升,成为了推动宁乡农业转型升级、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的强大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