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一样的国庆故事:那些年他们拉着横幅高呼祖国万岁

03.10.2015  10:46

10月2日,长沙金沙园小区,黄利华老人坐在屋外的树下乘凉,今年国庆她在家和亲友叙旧度过。图/潇湘晨报记者陈韵骄

  红网长沙10月3日讯(潇湘晨报记者 王诗颖 陈露菡)如今的国庆黄金周,外出游玩成为了老百姓的保留节目,“不出去玩一趟,好像没真正过国庆一样。”从何时起,这已变成了习惯。从1949年到2015年,66个国庆被定格,人们的生活也有了巨大的改变,那么当国庆还没有成为黄金周之前,大家是如何度过这个特殊的节日呢?记者采访了几位市民,听听他们不一样的国庆故事。

  六七十年代

  节日当天,穿着工装去游行

  1940年出生的黄利华今年75岁,她说从上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过国庆的方式可大不一样。

  黄利华1966年到长沙卷烟厂参加工作,那一年的国庆节黄利华参加了长沙民众国庆游行。10月1日一大早,黄利华跟工友们穿着工装来到了街上,街上已经游行的队伍长得根本看不见首尾,还有人打出红艳艳的横幅和报喜牌。游行的队伍有机关干部、大中学校学生、郊区农民、工厂工人。黄利华和工友们加入群众的队伍边行走边高呼:“祖国万岁!”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黄利华说:“每个人都很激动、很骄傲,那个年代国庆就像过年一样热闹。

  到了七十年代,黄利华所在的长沙卷烟厂开始自办国庆歌唱表演。虽然事先排练的时间很短,但到了登台的时候表演者们浑厚的歌声充盈整个礼堂。黄利华说自己作为观众并没有登台参加歌唱表演,但是在台下也会情不自禁地跟着一起唱。当年游行唱得最多的是《歌唱祖国》,《我的祖国》也很受欢迎。

  八十年代

  学校发饭票,与好友买啤酒大吃一顿

  10月2日,刚从菜市场买回一大堆菜的李奶奶准备回家,今年国庆节,在上海工作的儿子儿媳都回来了,“给他们做顿好吃的。

  回忆起自己的国庆,今年53岁的李奶奶笑着说,那时国庆就只放一天假,哪里有时间出去玩,“我84年在吉首大学读书,每到国庆,学校就会给我们每人发一张免费的饭票,当是过节的礼物了。

  于是几个玩得好的同学,就会相邀晚上一起去食堂大吃一顿,有钱的男生还会去买几瓶啤酒,“那时啤酒在我看来,可是高级东西,我都没喝过的。”第一次喝啤酒,李奶奶挺不习惯的,在心里默默“吐槽”了一番,“这啤酒真难喝。”想到这里,李奶奶笑了起来,仿佛看到了当时还是年轻人的她,和一帮年轻的朋友们,在那个年代最珍贵、热闹的回忆。

  “后来国庆变成了7天,但大家都分散在了各地,再没能聚在一起大吃一顿。”去年大学同学聚会,还说起了国庆聚餐的事情,大家都很怀念。

   九十年代

  和爷爷去茶馆,他聊天,我看表演

  今年26岁的张琳(化名)是湖南常德人,从小就是被爷爷带着的她,对国庆最深的印象也来自爷爷,“那时我才十岁左右吧,对于放假,出游完全没有概念,但我记得,每到国庆,爷爷都很高兴。”因为国庆节,爷爷喜欢去的茶馆里,就会过来许多老朋友。

  爷爷喜欢喝茶,一高兴就喜欢带着张琳往茶馆跑,那时的茶馆是真正聊天喝茶的好地方,“不是现在大家理解的茶馆了。”张琳记得,爷爷最喜欢去的茶馆在一条小巷的最深处,清净的小巷,就属那一处最热闹,花五毛钱就能在茶馆里坐上一天,带点麻花和瓜子,“茶馆里总是吵吵闹闹的,有时去迟了,连座位都没了。”而张琳自己,最爱跟着爷爷去茶馆的原因,是舞台上的表演,“那时我还听过老艺人唱戏,我就端着一碗茶,蹲在地下听,可好玩了,有时老板会免费送我一碟吃的。

  舞台上咿咿呀呀唱的什么张琳已经不记得了,但她却记得,自己小时候能去茶馆的机会不多,但国庆节爷爷一高兴,就一定会带自己去。因为那一天,爷爷的好朋友都会来到茶馆,一起聊聊近况,而张琳就又可以自己在茶馆里看表演了。

  后来张琳没有再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去茶馆的机会也少了,后来读了大学,有次再和爷爷说起常去的那家茶馆,才知道早就已经关门了,“现在常德大街上,再也找不到我记忆中的那种老茶馆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