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得起学,上得好学”

12.12.2014  01:41

“教育兴,则百业兴;教育强,则长沙强。”省委常委、长沙市委书记易炼红去年调研长沙市教育工作时要求,“加快教育强市建设步伐,切实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让每个孩子都上得起学,上得好学。”

易炼红说,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为“择校热”降温,为“大额班”减负,引导教育资源向落后地区、困难群体倾斜;要进一步促进教育质量的提升,优化教育结构,提升办学水平,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办学评估体系,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谆谆嘱托,为长沙教育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今年9月,周南梅溪湖中学将撩开神秘面纱,进入长沙市民的视野—这是长沙基础教育又一“精品力作”。

这所学校地处长沙大河西先导区梅溪湖国际新城,占地118亩,投资超过3亿元,建筑面积5万多平方米,设计规模为60个教学班,可容纳3000名学生。

在梅溪湖,今年秋季与周南梅溪湖中学同步开学的新学校,还有师大附中梅溪湖中学。而同样作为优质教育资源,长郡梅溪湖中学已率先在梅溪湖办学有年。

“长沙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教育,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位置,不断加大投入,让老百姓真正享受到优质教育资源。”长沙市副市长夏建平说。

从长郡梅溪湖中学到周南梅溪湖中学,是长沙教育加快发展的一个缩影,见证着长沙优质教育资源扩张和办学模式的不断创新发展。

从“一带多”到“多推一”:好学校就在家门口

为了确保每个学生“好上学”、“上好学”,长沙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王建华提出了长沙教育均衡发展的3种模式,即:“对口支援”模式、“委托管理”模式、“捆绑发展”模式。这3种模式以名校“一带多”的方式,极大地推动了长沙教育的均衡发展。

由政府出全资新建一所好学校,委托名校管理。名校派出中层骨干担任新建学校的校长和管理人员及学科带头人,使新建学校很快成为新的品牌,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运用“委托管理”这一策略,长沙现已建北雅中学、长郡芙蓉中学等18所品牌优质学校。

几年前,长沙市一中、雅礼中学等7所示范学校在城区帮扶马王堆中学、稻田中学等13所中学,书写了“对口支援”模式,形成长沙教育一大特色和亮点。目前,这种模式已扩大到全市范围,延伸到农村学校。去年11月29日,又有城区15所优质中学对口支援全市15个农村中心镇和特色镇的公办初级中学。接下来还会有城区优质小学和幼儿园对口支援农村小学和幼儿园,支援时间为4至6年。

“市教育局将安排专项经费,建立长效机制,特别是通过干部调配、教师交流、资源共享,打破学校之间的封闭状态,实现现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学校之间文化的渗透和融合。”王建华说。

如今,强校带弱校,名校集团化发展,已成为长沙教育资源均衡发展的主流。

2014年,为进一步缩小区域之间、校际之间的办学差距,长沙市教育局再次创新教育均衡发展模式,提出了全新的“多推一”的办学模式—即整合多所名校优质教育资源,集聚多所学校力量,助推一所学校,做大做强一所学校。

周南梅溪湖中学即是“多推一”全新办学模式的一个先例—集聚了周南、长郡、麓山国际等多所名校的优质资源。谈及这一全新的办学模式,来自长郡教育集团、曾任麓山国际实验学校副校长多年的该校校长叶双秋充满信心:“相信这种全新的办学模式将给学校带来生机与活力,并为探索长沙教育均衡发展新模式提供成功经验。”

"多推一"的办学模式就是要"集多所名校之大成",加强名校之间管理理念、教学观念、课程思想等方面的交流,有利于新建学校共享名校优质资源。”王建华说。

从“一带多”到“多推一”,把好学校送到学生家门口的同时,也不断赢得家长的称誉和各界的认可。中国社科院《公共服务蓝皮书》显示:长沙基础教育满意度由2011年的全国第23位跃升到2013年的第4位。

从“满堂灌”到轻松学:让孩子读好书

英语老师殷桂明打开电脑,登上QQ空间,进入电子课件。代替黑板的电子白板上,立即显示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随着老师讲课的推进,电子白板就像智能手机的触动屏,在老师的一触一推间,不断变化着新的内容—这是长沙市37中的教学改革成果展示。

该校校长周环香介绍,这种基于云计算技术的数字化课堂教学改革,一方面有利于老师在更广的空间,利用更多资源备课,实现教案的动态化、丰富化和科学化,另一方面有利于师生互动。

近年来,长沙学校课堂教学改革你追我赶,各出奇招,尽管改革模式和具体环节上各有不同,但都有一个共同特点,即不再搞“满堂灌”,而是立足于提高课堂效率,把课堂的主体还给学生,老师重点做好引导和点拨。学生学得轻松了。

特别是2013年,被定为长沙市课堂教学改革年,全面推进高效课堂建设,减轻学生课业负担,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长沙教育要立足新起点、谋划新思路、寻求新突破,要以课堂教学改革为切入点,推进长沙教育综合改革,实现长沙教育的创新发展。这也是长沙教育系统践行党的群众路线,办成人民满意的教育关键着力点。”王建华说。

对教改的执著,使教育资源不断提质增量。而长沙加快教育信息化进程,则将进一步使优质教育资源快速放大和全面覆盖。

2013年11月28日发布的《长沙市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年)》明确提出,2015年前全市教育信息化必须实现5个100%:100%的农村小学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100%的乡镇和乡镇以上学校实现互联网宽带接入;建成与不断完善各级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并100%推送到所有“宽带网络校校通”的班级;100%的教师和90%以上初中阶段及以上学生拥有实名制的网络学习空间;到2015年,教师培训以及达标考核实现100%。

对教改的执著,换来硕果累累。2013年,长沙确立23个中小学德育项目化管理实验单位,创建12所课改样板校,立项12所特色发展校。同时,长沙近两年推行“从入口看出口,从起点看变化”的发展性评价,各类考试和竞赛成绩稳居全省第一,中考中招经验在全国推介。

从愁生源到招生热:入职校如同已就业

2013年秋季开学,不少职业学校为生源发愁,长沙的职校招生却出现了截然不同的景象:不仅大部分学校能够招满,还有不少学校招生非常火爆。尽管是省会城市,但长沙普职分流比例却达到6∶4,中职招生规模每年保持在5万人左右,这和前些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毫无疑问,长沙经济快速发展,规模工业强劲增长,是职业教育受到青睐的外因。而近年来长沙市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发展提速,让孩子们学有所成,入校如同就业,出校即能上岗,则是职业院校持续受追捧的内因。

办学思路创新,推动校与校之间差异化发展。长沙全市城区内63所中职学校实行一校一特色,突出建设各自重点专业和品牌专业,每所学校只办一大类专业,各校逐步形成了以一两个主打专业为特色的发展态势。同时,长沙市内,某一大类专业只有两所学校在办,目的是避免重复建设,既形成良性竞争,又防止一家独大。

管理创新,激发学校活力。长沙市对职业学校实行“编制到校,经费包干,自主聘用,动态管理”,学校缺编所聘人员的工资,全由财政买单。此前,许多职业学校聘请企业教师,都是学校自筹经费或干脆不聘。该政策实施两年来,打通了引进人才的“绿色通道”,近3年共核拨缺编经费6700多万元,用于自主聘用行业、企业的能工巧匠,其中,湘菜大师许菊云等300多名行业专家成为职业学校的兼职教师。

为满足职校学生的个性需求和特长发挥,长沙还探索实施“学分制”,为学生半工半读、分阶段完成学业拓展了空间;实行预备员工制,企业与学校共同招生、共同管理、共同教学、共同考核。

如今,长沙职业教育正逐步跨入“私人订制”时代!这个火极一时的词组,正是恰到好处的形容—按企业需求培养人才,按订单“生产”,学生入学即就业。

2013年年底,长沙市产学研校企合作联盟成立,致力于构建“专业共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存、责任共担”的职业教育合作模式。

“私人订制”,其精髓是精确无缝对接、高质高效服务。联盟的成立,可谓长沙职业教育一个标志性事件,敞开了职业教育“私人订制”的大门—同时开启了一个精确服务于地方经济发展、精确服务于学生成才的“满意教育”时代。

本报记者 王文隆 三湘都市报记者 李治 通讯员 王本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