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三年接到十种产品质量警示通报

17.08.2016  13:04

      2010年9月,广东佛山市顺德区为推动产品质量的全面提升,计划通过5年的时间开展质量强区活动,从而实现产业转型升级。然而,从2014年开始,顺德区政府及市场监管局却连续3年接到广东省质监局发出的10种产品质量警示通报,占全省警示通报的20.4%,不仅使顺德区5年的质量强区活动成效打了折扣,而且也使佛山市正在深入开展的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创建活动陷入尴尬境地。 

        2010年9月19日,顺德区发布《关于开展质量强区的意见》,从主要目标、任务、责任和保障措施等方面做了细化,计划在5年内建立较完善的质量工作机制。明确要求通过5年时间,强力推动质量提升,使重点产品质量抽检合格率、国家重点产品可比性跟踪监督抽查合格率分别达到90%以上。然而,2014~2016年,广东省质监局基于全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发现的严重质量问题,向顺德区发出10种产品质量警示通报。3年来,该区在全省产品质量监督抽查中,电饭锅、电灭蚊器等小家电;电热水器、燃气热水器、燃气灶及木工机械等10种产品的不合格发现率均超过50%,其中最高的达83.3%;更为严重的是热水器产品,连续3年不合格发现率超过50%,并被警示通报。

      据了解,广东省质监局规定,当某类产品不合格发现率超过50%时,便视为有成为区域性质量问题的苗头,将向质监部门发出质量警示并抄送当地政府,从而推动当地加强对问题产业的整治。为此,广东省质监局已经连续3年在质量警示通报中要求顺德区市场监管局将有关情况及时向区政府报告,并且强调要针对存在的问题,分析查找原因,采取有效措施,着力提升产品质量,防范区域性产品质量问题的发生。然而,自广东省质监局向顺德发出的10种产品质量警示通报以来,无论是顺德区政府还是区市场监管局,均没有向广东省质监局提交过整治措施和整改报告。

      一个区域的“产业集聚”是经几代人艰辛打造而形成的,它不仅拉动了当地的经济发展,而且也代表了地区的形象。然而,顺德区的一些产业却不珍惜30多年打造的“中国家电之都”、“中国燃气具之都”、“华南木工机械之乡”、“家具商贸之都”等多块金字招牌。记者在调查采访中了解到,企业不是生产不出来合格的产品,而是为了市场竞争,竞相偷工减料,以牺牲产品质量为代价,故意降低成本、从而生产出粗制滥造的产品。长期以来,大量来自作坊工厂的劣质产品,以及一些规模较大的企业为了市场竞争,用低质低价的办法谋取暴利。无论是国家还是省级质量监督抽查,顺德的上述10种产品质量一直都徘徊在较低水平,尤其是燃气热水器产品在长达5年的整治中始终不见成效,不仅拉低了广东省工业产品在全国的合格率水平,而且也浪费了大量人力、物力和财力。

      据了解,佛山市于2015年11月正式开始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并且编制了创建工作方案,配套制定了52项具体任务,要求各区、各部门精心组织,特别是有牵头任务的部门要落实一把手负责制,层层分解目标,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到人,保质保量完成创建任务,确保质量强市建设取得实效。目前,佛山的质量强市活动面对的最大难题,就是产业集群的质量提升,因为这关系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活动的成效与验收。

      从“质量兴区”到“质量强区”,顺德围绕质量工作的会议年年开,实施措施年年有,文件要求经常下,抓质量的力度不能说不大。今年6月15日,顺德区政府在召开落实佛山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推进工作会议上,特别强调了各区、各部门要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对质量工作的要求,重点抓好重点领域质量提升。为落实《佛山市创建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工作实施方案》,顺德区政府提出要落实领导负责制,层层分解目标,做到责任明确、任务到人,分阶段组织开展进度检查工作,定期评估工作成效,对于工作不力的单位和个人依照有关规定进行问责,确保创建工作各项措施落到实处。

      顺德区的质量提升如何进行,最终成效如何,记者和许多人一样,心怀期待。

来源:中国质量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