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创业大赛团队组一等奖:做个手势,指挥“智能手术室”

07.09.2015  19:26
   

                                        湖南日报记者  胡宇芬

 

 

在无菌手术室里,主刀医生争分夺秒,拿器械、拨电话、调灯光等辅助工作则要靠巡回护士来做,很忙也很累。如何提高工作效率?外科医生熊力发起了挑战——

【人物】

熊力,男,35岁,医学博士,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普外科主治医师,升华育英计划学者,哈佛大学高级访问学者。拥有7项专利。

【故事】 

你了解巡回护士吗?

当手术室里主刀医生戴着沾血的手套,要拿器械、递材料、拨电话、翻片子、查病历等时,巡回护士就是他们不得不依赖的人。

8月底揭晓的第2届湖南省创新创业大赛,团队组一等奖颁给了熊力领衔的“智能手术室”项目。

一个巡回护士管几台手术,腿跑断,鞋子跑烂,而且还必须有一定年资才干得好,像手术器械和材料的种类太多了,不熟悉的一时半会找不到,耽误时间。这类貌似简单、实则技术含量高的手术室医疗服务传递,可能造成严重的医疗安全事故。”熊力告诉记者,“智能手术室”就是要改变传统手术室的这种状况,充分利用手势和语音识别技术,变接触性操作为不接触操作,从而减少巡回护士工作量,大幅度提高手术室的运行效率。

如果没有1年多前的一次帮忙经历,熊力还不会萌生发明“智能手术室”的主意。

当时他在哈佛大学做高级访问学者。“机会难得,我经常到别的实验室去参观。有次一个德国同行请我帮忙测试手势阅片系统,就是用手势来翻看各种医疗片子。这给了我启发,肢体控制技术也就是手势这类非接触控制技术,在手术室中有迫切的需求,要是都能满足将是一场革命。”熊力回忆。

他通过调研发现,目前全球手术室非接触控制系统尚处于初级阶段,还没有研究者实现在术者保持无菌状态下,利用非接触控制系统进行手术器械及材料传递、灯光温度调节、手术床调整等。有数据显示,每台手术在上述接触性操作环节中总体需要耗时20分钟至1小时不等。患者手术时间延长会导致术中失血增多,增加感染,不利于术后恢复,也增加术后并发症的风险。

空白,意味着巨大的机会。

今年初回到湘雅二医院后,熊力带着他的想法向医院的手术大佬们征求意见。“他们听了都说好,这更坚定了我的信心。”熊力组建了团队,开始攻关。

巡回护士的工作中,手术器械及材料传递这个环节最累最耗时,如何实现做个手势就能到手?熊力提出建立一个自动化手术器械存储系统。相当于自动售货机,各种器械消毒后分门别类摆放好,只要在相应的部位做提取手势,系统就能识别并自动送出。

手术中出现了复杂情况时,经常需要与其他科室或上级医生电话会诊。一时找不到人手来拨打电话,就会误时。“我们设想用手势拨打电话,并考虑添加视频。”熊力说。

手势阅片及3D重建也是“智能手术室”的重要内容。传统的影像资料都是平面图片,无法展示如血管、神经、周围临近器官的空间位置,3D重建后就能一目了然,对复杂手术起到指导和教学作用。

目前,研发的系统已基本能识别设定的手势,首创的无线技术将最大限度地降低设备电缆占用的空间。

熊力给记者算了笔账。假若一个三甲医院拥有40个“智能手术室”,预计一年可增加手术台次近5000台,每6间手术室可节省一名巡回护士的工作量。

为了梦中的“智能手术室”,熊力用上了几乎所有的业余时间。有时晚上下了手术台,还要接着研究。

搞得太晚了,我经常睡在病房里。”熊力说,最近一个多月更是忙不赢,太对不住家人了。

【感言】

熊力:搞发明有意思,有意义,也艰苦,坚持最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