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鸽王”带领全村人养鸽子 高的年收入百万元
由6只种鸽发展到年产商品乳鸽40万羽;由一栋破烂鸽舍发展为全省规模最大的标准化肉鸽养殖基地之一……“全国科普惠农兴村带头人”、花垣县长乐乡团岩坪村党支部书记吴绍锋被人称为“湘西鸽王”。
6只鸽子起步
3月下旬,我们来到岩坪村的一处山坳里,但见红瓦白墙、青山绿树,28栋鸽舍依山而建。37岁的吴绍锋快人快语:
“2000年以前,我是标准的贫困户。我饲养过七彩山鸡、云南孔雀、本地黄鳝,但都以失败告终。”
“村里有人养鸽子没?我想找些鸽粪为孩子治冻疮。”一位亲戚的话点亮了他创业的心灯。他想:鸽子粪都是宝贝,那鸽子肉还了得?那以后,他开始钻研养鸽技术。2003年,他从省科技局引回6只种鸽,边学习边实践,至2006年,繁育了5000多羽。
夫妇俩起早贪黑,正干得起劲,禽流感爆发了,200多对鸽子病死,损失10万余元。但吴绍锋没有气馁,再次借债,东山再起。
两门技术兴业
吴绍锋发现刚出生的乳鸽吃食困难,常常因营养不足病亡。于是,他便开始研究乳鸽人工灌喂技术。上百次的配料,上万次的灌喂,艰苦的实践换来了技术突破。目前,这项技术已申请专利。
“我给你讲,科技当真是致富的命根子。”在鸽声如歌的鸽舍里,他感慨连连,“任鸽子自然繁育,经过‘下蛋-孵化-喂养-再下蛋’循环要43天。”“实行乳鸽全程人工灌喂后,生蛋周期由43天缩短到了10天,生产率提高了3倍多。”
“那人工灌喂可靠么?”我们问。
“这就需要实践摸索了。”50多岁的员工吴绍元抢着回答,“比如,水和料比例就有讲究,硬了会消化不良,稀了更不行。仅研究水与料的比例,我们就搞了1000多次试验。”
“我们这里冷不如北方,热不像沿海地区。只有把握山区的气候、食品等实际情况,才能把鸽子养好。”吴绍锋说。为提高成活率,他们还研究出了有助于鸽子消化成长的“保健砂”。
“开始,规模较小,我们找来山上水沟里的沙,洗净后作配料。有点规模后,我们又改用机砂。最后我们又多次找河里的水洗砂实验,直到采用石米。”员工瞿小明说得头头是道。
一个办法惠民
“我俩是低保户,今年养鸽有7万来元毛收入。”70多岁的村民吴昌德说,“书记引导我们创建合作社,脱贫致富才有了希望。”
“一个人富裕不算本事,让大家跟着富起来,那才算角色。”吴绍锋颇有责任感地说,“把群众箍起来,引导一起创业可以实现双赢。办法就是创建合作社,通过‘抱团发展’,解决群众技术和销售方面的难题。”
“书记给我们免费进行‘基地实习+集中培训+上门指导’。”一名在实习的村民说:“通过在这里跟班学,养鸽的套路基本搞清了。”
一 名饲养员讲了一个故事:去年7月,麻栗场镇立新村村民吴进文养鸽时,不小心让鸽子吃了洒农药的玉米,一只只鸽子相继死去。他通过彩信把鸽子的死状发给吴绍 锋,吴绍锋上门帮他分析,叫他马上停止喂食那些玉米,结果鸽子无事了。当时,吴进文说:“我七、八千只鸽子啊!如果不是你点这两手,我就亏损大了。”
吴绍锋递上的一张名片,上面印着“花垣羽丰鸽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的头衔,“现在合作社社员已达200多户,最少的年收入达3万元,高的有百万元。年总产值不低于1300万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