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雨龙舟:湘潭昔日的码头文化

30.05.2016  10:58

风雨龙舟

竞渡 2005年端午节下午,九总龙舟在张瑞祥和雷友根两名舵手带领下,劈波斩浪战胜文星号龙舟胜利到达终点。九总码头顿时沸腾起来,锣鼓喧天,湘江因龙舟赛事变得热闹起来。

造船 2005年5月,湘潭九总码头的张瑞祥(右)正在安装船头上的“脸子”,当地称为“水枭”。与国标龙舟不同,湘潭传统龙舟长20余米,最宽处有2米多,可乘水手50余人。船体自重达2吨,巨大而复杂。

祭神 2005年6月5日,十八总将一艘用了多年的旧龙舟重新修补后正式下水竞渡,老标师陈绍林高声宣读龙舟祭文。湘潭龙舟在比赛前要祭河神,开光点金安龙首,祈求风调雨顺,并保佑龙舟队伍旗开得胜。

下水 2009年5月18日,十六总中山号龙舟在湘潭市货运码头举行隆重的下水仪式。组织一支队伍参加端午比赛需要修船、服装、餐饮、购物、津贴等开销,少者五万,多的要十多万元。

试船 周赞坤(前左)是十八总码头最有号召力的老人,他参加了湘潭40多年的龙舟比赛。2006年5月,十八总龙舟在湘江里试船,因为难找到年轻体壮的水手,周赞坤不得不去窑湾请人。

观战 2005年端午节,湘潭市九总码头的货船上挤满了热情观众,浩浩荡荡地驶过湘江一大桥。各码头为了显示实力,除了组织人员在岸边加油鼓劲,还把助威队伍拉到了大货船上,跟在龙舟后面摇旗呐喊。

庆功 2008年6月,为了庆祝唐兴桥新龙舟初次下水胜利归来,窑湾老街七家酒店商铺出资宴请为之操劳的街坊邻居。傍晚,人们高兴地在河滩上聚餐喝酒,谈论着在湘江水里拼搏闯荡的故事。

2005年5月29日,林少奇(中)带领水手们准备登上中山号新龙舟出港游河。1983年,林少奇参与仓门前码头“张老虎船”的打造,并在当年端午节以绝对优势大胜关圣殿码头的“关老爷船”。到达终点后,“张老虎船”快速调头围着紧跟其后的“关老爷船”划上一圈,上演了惊险的快舟穿鼻。惨败的“关老爷船”被自家人抬上岸后大卸八块,林少奇从此名震江湖。

4月的一个清晨,久雨阴沉的天空突然有了金色的阳光,湘潭雨湖公园的露天茶馆迎来一批又一批的老人,家住窑湾老街的刘国平和小东门的许国兴正在此商量着修复龙舟的事情。

今年64岁的刘国平原是湘潭造船厂的一名技师,擅长造木船修龙舟,从1978年至今,他打造过大小龙船三十余艘,维修旧舟超过百只。许国兴是来请他给小东门文星号龙舟做维修保养的。

湘潭是座依托湘江河运发展起来的城市,因其上连两广,下通洞庭湖可入长江,从明清以来就是南方重要的货物集散地。因为码头文化发达,湘潭有着悠久的赛龙舟历史。

两人边喝茶边聊着修龙舟,话题很快吸引了不少老人的参与。68岁的申中华谈到原湘潭太平街王家那艘寄放在株洲的龙舟要低价转让,就有人回忆起2009年太平街龙舟仅以15秒惜败十六总龙舟痛失冠军的场景。听着精彩的故事,老人们仿佛又回到了火热的比赛现场。

如今的湘潭正在老城区进行旧城改造,昔日的码头文化已在城市发展中逐渐淡化,青年一代的生活与事业远离了江河,老一代人也难有气力参加龙舟比赛活动。

不过也有例外,今年春天,湘潭一些退休老人自发成立了一支“夕阳红龙舟队”,想在有生之年为弘扬传统文化,捍卫龙舟精神做些贡献。

听到太平街龙舟转让的消息,“夕阳红龙舟队”的老伙计们在5月7日冒着暴雨,结伴而行去了株洲,下午就把龙舟拉回了湘潭,并安放在大埠桥码头河堤下。第二天,老人们亲自开始修补裂缝、抛光上漆,做着下水前的准备工作,鲜艳夺目的“夕阳红龙舟”大旗飘荡在湘江老码头的上空。2016年湘潭民间传统龙舟活动就此拉开了序幕。

潇湘晨报 图、文/旷惠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