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教科院:小学学科融合“四生四味”助力课改
2016年5月24日上午,由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主办的长沙市小学学科融合“三类课堂”教学研讨活动在黎郡小学召开,来自长沙全市的400多名教师参与了研讨。本次活动旨在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探索学科融合、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的新课堂建设。
在本次教学研讨活动中,活动首先由黎郡小学辛晓明校长就学校“三类课堂”的实践研究做主题分享,随后黎郡小学展示了三堂研究课例。
张溪老师执教四年级习作课《创编童话》,是基于课程内融合的典型课,即把精读得法、课外观察、同步群文阅读等语文学习活动一体化,基于通话单元整体而教童话写作,教学效果突出,与会教师反响热烈。
王迎春副校长执教的《朋友》主题学习课,集绘本、音乐、诗歌、美术等多学科于一体,“观察、发现、理解、创造”贯穿始终,不仅让学生深刻体验到了朋友的内涵,好朋友在一起会做些什么,更在让他们在学习与创造方面有所生长,核心素养得到了培养。
在观摩了黎郡小学的课程后,对于如何深化课程改革,长沙市教科院孙智明院长有独特的见解。他认为,在践行课程改革的时候,大家需要首先做实“四生”。一是“生本”,即以学生为本,以学生视野为本,以学生的学习心理与规律为本,不落下一个以每一个学生为本。二是生活,即我们的教育载体课程要源于生活,要从生活的角度来体验与实践,将“学、教、做”三合为一,让学习真正成为意义建构的过程。三是生态,生态教育是一个人一生中顺应自然的人性的教育,是全社会自觉形成一种人生态度,它是今天的终身教育观。四是生长,教育需要为孩子的终身发展奠基。不断超越当下的自我,知识、能力、精神境界……在不断超越中完善,这个过程即为生长。不仅学生要生长,教师也会生长,所谓教学相长。
同时,孙智明院长认为课堂改革也要注意落实“四味”。一是儿童味。童年阶段是幸福人生的基础,因此,无论未来的发展如何,在当前教育下,首先应保证当下生活的幸福,保证童年生活原本的味道。二是学科味,学科融合,每门学科有独立的学习体系,不能盲目的融合,要根据学习主题恰当融合,坚守学科应有的育人目标。一句话,融合也好,不融合也好,学科的味道都不能消失。融合是为了更好地达标,即达成一级核心目标,也要保证具体的学科之二级目标达标,保留各学科独有的味道。三是文化味,任何学科史都是文化史。学科不可以纯工具化,只有和文化融合的时候,学科才能有人文的魅力,才能走到学科深处,核心素养也才能由单一走向全面。四是生活味,课程改革的总体趋势是由封闭走向开放,由割裂走向融合,学习过程与生活经验、生活实践有机结合,使课堂充满浓浓的生活味,这是课改的基本方向。
此次活动,是黎郡小学在长沙市教科院指导下开出的“三类课堂”的教学实践研讨活动,提升了开阔了与会教师的教学视野,促进他们更好地积累研究经验,为进一步推进新课程改革,探索学科融合、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下的新课堂建设打下了基础。
长沙市黎郡小学王迎春老师的《朋友》主题学习课现场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