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株潭面积38年间扩大8倍 平均每十年增长超50%

23.06.2016  08:32

  

   星辰在线6月22日讯(长沙晚报记者 陈焕明 通讯员 萧欣 刘泉子) 地理国情监测相当于一次“摸家底”的过程,它既是现阶段技术发展条件下测绘地理信息工作的必然方向,也是提升测绘地理信息服务大局、服务社会、服务民生的必然要求。记者从今日召开的长株潭城市群地理国情监测成果发布会上获悉,通过对长株潭主城区改革开放以来,8845平方千米范围的城市空间扩展、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城市热岛、大气污染源空间分布等地理国情信息进行监测,得出37年来长株潭城市群地理国情相关数据。这是湖南首次将这些数据对外公布。

  【城市空间扩张监测】

  空间扩张明显,符合规划预设,但扩张速度与人口增长速度不完全协调

  长株潭主城区15个区县1978、1990、1994、2000、2006、2010、2015年的城区面积分别为53、105、135、156、268、381、514平方千米,城镇化发展迅速,平均每十年同比增长超过50%,改革开放以来增长8倍以上。

  改革开放以来,长沙市、株洲市以蔓延式和轴向式扩张为主,湘潭市以蔓延式扩张为主,呈现快速扩展势头。扩张过程中,2010年至2015年,长沙市、株洲市、湘潭市城区面积年均增长率远超非农人口增长率,土地城镇化与人口城镇化进程不协调趋势加剧。

  截止2015年,长沙市、株洲市和湘潭市在规划边界(2020年)内已经建成的城区面积占规划总面积的比例依次为50%、65%、42%左右。按现阶段发展速度,各市城区空间范围至2020年仍都将处于规划边界内。规划期内,长株潭主城区城市扩展空间潜力主要分布在长沙市岳麓区的西部片区、高铁站片区、开福区的北部片区、望城区西南片区,株洲市天元区和芦淞区的南部片区,以及湘潭市岳塘区的西北片区。

  【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监测】

  重要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显著,区域性分布特征明显,土地生态服务功能需引起高度关注

  长株潭主城区建设用地、林地、耕地在1978-2015年间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建设用地面积一直呈现持续上升趋势,从1978年的80平方千米增长到2015年的1252平方千米,年均增长速率达31%,总量增加十余倍。

  长株潭主城区土地利用类型空间分布存在明显的区域性特征。建设用地主要集中在长沙市、株洲市和湘潭市的中心城区;林地主要集中在长沙县、望城区、岳麓区、株洲县和湘潭县;耕地主要集中在长沙县、望城区、株洲县和湘潭县。

  受生态活力下降和生态压力持续上升双重因素影响,长株潭主城区生态服务功能1978-2015年间呈现出“先下降—后恢复”的变化特征,但三市之间生态绿心区的保护仍需引起高度关注。

  【城市热岛监测】

  高热岛等级空间范围扩大,但增加速度整体上趋缓

  城市热岛是指城区气温/地表温度比周围郊区温度偏高的现象,在温度空间分布上城市犹如一个温暖的岛屿。

  长株潭主城区全域空间范围热岛强度1994年约为3℃,2015年达到7℃左右。长株潭主城区城市热岛由1994年的以低等级(1、2等级)为主,逐渐发展为以中等级(3、4等级)为主,高等级(5、6等级)不断出现的新格局,热岛面积持续增加,但热岛面积增长速度整体上趋缓。

  长株潭三市中,低等级(1、2等级)热岛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和水域面积比例大的区域;高等级热岛主要发生在建设用地面积比例大的区域。城区内部,草地、水域和未利用地对城市热岛强度的“负效应”关系作用明显,增加这三类用地的比例可有效缓解城市热岛现象的发生。

  【大气污染源空间分布监测】

  PM10/PM2.5年均浓度下降,扬尘地表中碾压踩踏地表、建筑工地等对污染有一定影响

  2015年,长株潭主城区各类扬尘地表污染源总面积约269平方千米,比2013年增加了19平方千米;其中碾压踩踏地表和建筑工地是长株潭主城区扬尘地表污染源的主要类型,两者合计占比超过80%。

  三市扬尘地表污染源面积大小依次为长沙市、湘潭市和株洲市,雨花区、天元区、开福区、芙蓉区四区扬尘地表污染源面积占所在区辖区面积的比例最大,均超过6%以上。

  监测期内长株潭主城区全域空间范围PM10和PM2.5年平均浓度呈下降趋势,各下降约27%和28%左右,2015年年均浓度值分别降到 82μg/m3和51μg/m3。PM10浓度在雨湖区、雨花区降幅最大,芦淞区降幅最小;PM2.5浓度在望城区、岳麓区、岳塘区降幅最大,长沙县降幅最小。

  主城区内,PM10、PM2.5浓度空间差异与土地利用类型显著相关,浓度随建设用地面积占比增加显著升高,园地、林地对PM10/PM2.5浓度的“负效应”显著,扬尘地表中碾压踩踏地表、建筑工地、露天采掘场对PM10/PM2.5浓度空间分布有一定影响。

  【地理国情监测意义】

  为长株潭地区城市群可持续发展规划、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等提供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

  2015年6月,国务院批复同意了《全国基础测绘中长期规划纲要(2015-2030年)》,对地理国情监测进行了部署和安排,标志着测绘地理信息从传统的基础地理信息数据生产提供进入以综合地理信息服务为主要目标、由“幕后”走到“台前”的转型发展阶段。

  对此紧扣生态文明建设和长株潭两型社会建设战略需求,湖南省地理国情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和湖南省国土资源厅2015年在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局的领导下,委托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地理国情监测湖南研究中心等单位,采用遥感技术、地理信息技术与地面核查相结合的手段,对长株潭主城区改革开放以来8845 平方千米范围的城市空间扩展、土地利用结构变化、城市热岛、大气污染源空间分布等地理国情信息进行监测,重点评估分析长株潭城市群两型建设以来的成效与存在问题,取得了丰富的监测成果。

  省国土资源厅相关负责人介绍,此次监测成果可为长株潭地区城市可持续发展规划、城市生态环境治理、生态文明建设等工作提供可靠的数据支撑和技术保障,是传统测绘向新型测绘地理信息服务转变的一个典型的具有广泛借鉴意义的成功案例。

  下一步,地理国情监测湖南研究中心将联合相关部门和单位,进一步做好地理国情监测科技创新顶层设计、着力关键技术研发、发挥标准引领作用、推进湖南省地理国情常态化监测,深入挖掘地理国情监测成果价值、促进监测成果的及时转化和广泛应用,使地理国情监测工作更好地服务于湖南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为湖南省战略规划制定、空间规划管理、区域政策制定、资源节约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和为社会公众服务开发等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与技术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