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过半百邮政路 三代不忘邮政情
袁东洪的妈妈(左一)和妹妹袁红艳 |
袁东洪年轻时的工作照 |
最后面一位是袁东洪 |
工作中的袁晗 |
一栋古朴的灰色土砖邮政大楼前,停着一辆解放牌邮车,汽车拖着的铁货箱上隐约可见黄色的“中国邮政”四个大字,邮车前投递员们精神焕发地骑着驮有邮件的自行车正要出发。这样一张老照片是袁东洪珍藏的留念。他的母亲、妹妹、儿子和自己都为邮政工作默默无闻地奉献了自己的青春和梦想。
这个“三代同邮”的家庭从1961年至今,走过了54年风雨邮政路;他们努力共勉,一代传承一代,执著追求着一个绿色的信仰,共同见证了邮政人由双腿送邮,到自行车投递,再到摩托化投递,传统邮政向现代邮政转型升级的发展历程。
听妈妈讲那过去的事情
今年51岁的袁东洪1984年在母亲刘碧英的召唤下参加了邮政工作,先后在湖南省绥宁县邮政局、城步县邮政局担任投递员、经济民警队队长、县局副局长,现任绥宁县邮政分公司助理督导。
袁东洪说,他的母亲是1961年7月份进的邮局,当时文化水平不高,完小都没毕业,在瓦屋支局担任话务员兼区公所范围内的投递员。
母亲担任话务员是靠脑子记码,送报纸靠的就是双腿。当时社会上流传着一首打油诗:“干部干部,当不了一只鸡婆。”那时母亲的工资每月只有十来元,吃不饱、穿不暖是常有的事。食堂开餐,每人每餐三两米,菜是靠同事大家自己动手种的。由于生活条件差,营养供应不上,给母亲记电码带来很大的挑战,百家姓和常用汉字的代码在脑子里记了又忘。为了使自己能尽快记熟,她把书本随身带着,只要空出时间,就立马翻出书来背。
有一次,母亲从食堂里拣了些还能吃的焦皮(锅巴)回家用锅加水煮。一手拿着电码本,一手抽空填柴火。嘴里头“轨东轨八”(1019)地边读边记,可等把电码记好了,一锅食物已变成了火炭。母亲的勤奋好学,使她光荣地被评为“邵阳市毛泽东选集优秀学员”,当选“第八届优秀党代表”。
母亲常说,虽然自己是一位话务员,但也兼送支局附近的邮件,做投递员时的工作环境,她至今记得清清楚楚。在绥宁这个层峦叠嶂的大山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邮路全是山高坡陡的山路,是遮天蔽日的原始森林。投递员们每天早晨天不亮,就必须打着裹腿出发。通常要肩上挑着三四十公斤重的担子,长途跋涉近百里的山路。累了,不敢在山上打盹,身上的干粮吃完了,为了饱肚不得不冒着危险摘野果充饥。那时还有野猪、老虎等猛兽经常在山中出没。
虽然当时条件艰苦,但职工们却没有一点怨言,不管天晴下雨,还是天寒地冻,老百姓看到的都是他们的微笑,听到的是他们的歌声,收到的是投递员们用真心传递的远方亲人的问候和牵挂。
社会不断地发展,邮路上断断续续地出现了一些土“洋”马路。1974年,投递员终于有了自己的永久牌自行车。但由于交通还不发达,大部分邮路还得是一半步行、一半骑行。虽然仍是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信件的投递速度还是加快了不少。说起骑自行车,母亲还清楚地记得一个笑话:一天下午,倾盆大雨把马路洗得干干净净,同事中经常走步班邮路的廖师傅也想学骑自行车,兴致勃勃地叫来了几个同事帮他扶车子,谁知他上车还来不及蹬,就连车带扶车的几个人都摔在了一起。别人都一咕噜爬起来了,而廖师傅却赖在地上不起来,最后才说,自己的裤子给撕开了,刘碧英这个女同志在这里,不能起来啊。一句话,逗得大家笑得半晌都喘不过气来。
不忘邮政根 不忘邮政情
1990年,刘碧英临终前交待子女:“不忘邮政根,不忘邮政情。”袁东洪姊妹三人,弟弟在新华书店上班,妹妹在县邮政储蓄银行工作。袁东洪说:“我们明白母亲所说的话,知道她一生中绿色信仰的分量。我们会好好干,努力地干。”刚从学校毕业时,勤奋好学的他因为成绩优秀,被当时民政和法院的领导“相中”。1982年,袁东洪被民政局一票录取,刚一上岗,就成了民政局办公室的文秘员,虽然说待遇不错,但袁东洪总觉得心里缺了些什么。干了一年之后,1983年,法院派人到他父亲那里当说客,袁东洪又踏进了法院的门槛。但他心中却始终没有放下对“邮政”的牵挂,那种“到邮政工作”的渴望和期盼里藏着的是童年的美好回忆。1984年的一天,天气格外晴朗,袁东洪清楚地记得,刚下班回到家,母亲就告诉了他一个消息,邮电局答应由他担任县城段邮电投递员!
1998年邮电分营,对于当时是综合办公室主任、安全保卫主任的袁东洪来说可选邮也可选电。有人说:“袁领导,现在时代好了,你还呆在邮政能有出息?赶快到电信这一块不是很好吗?”袁东洪却回答说:“我的家在邮政,我离不开邮政。”在他看来,自己与邮政有缘,感情深厚,他所获得的一切,都是邮政给予的,他热爱邮政工作,热爱邮政事业。
虽然是邮政世家,但并不是一个岗位一辈辈薪火相传,传递的是那绿色信仰,根连着叶,叶连着花。袁东洪每到母亲的坟上,都会伫立良久,默默地把自己的工作情况告知九泉下的母亲,在他心中,总感到母亲的眼睛时刻在监督着自己,提醒、鞭策着自己,这使他在工作上不敢有丝毫的马虎和懈怠。参加工作31年来,无论是担任投递员、经济民警队队长、县局副局长还是助理督导,他都日复一日地勤勤恳恳、兢兢业业努力做好自己负责的各项工作。
“那时,投递段都有了自行车,来来回回,每人每天要送足足四邮袋的信件……现在好了,信息发达,投递员们待遇都提高了,薪酬也高了,有了摩托车、智能终端手机……”袁东洪常告诫儿子,奶奶和父亲一直在邮政工作,咱家对邮政的感情不一般,就像孩子对父母的爱一样。不论社会怎么变化,经济怎么飞跃,信息科技怎么发达,邮政这个神圣的事业是无法取代的,这也是邮政的优势。
情缘再续 儿子接力
人常说母子连心,袁东洪与儿子则是父子连心。父亲与儿子配合得很默契,这也让袁东洪感到很欣慰。
袁东洪的儿子袁晗,1991年出生,是个地地道道的90后。对于90后而言,能够顺从父亲,能够克服艰苦的工作条件再续邮政情缘难能可贵。为了更深地了解这个90后,笔者背上行囊,冒着毛毛细雨,骑着摩托车向距县城20多公里外的寨市古苗镇支局开拔。
由于下着雨,摩托车在陡峭的山路上略显吃力。越过一道道岭,翻过一座座山,好不容易来到了寨市古苗镇。在标有绿底黄字的“中国邮政储蓄银行”字样的营业柜台里,袁晗正在热情地为客户办理业务。
“哎嘿!在给袁师傅拍照呢!应该,应该,这个雷锋也该宣传宣传了,他是一个好后生,你可得把他写好了。”营业大厅里突然有人大叫起来,这一吆喝,大厅里的人多了起来。“邮政的服务好”,“我信赖邮政”,客户纷纷夸奖道。
中午休息时分,笔者终于有机会与袁晗单聊了。原来,袁晗来到寨市古苗镇支局上班的第二个月,就发生了一桩客户“丢”钱的事。一位退休职工到该支局营业大厅存1000块钱,结果不知不觉把身上留的钱也给带了出来,“丢”在了营业柜台上。开始大家都没注意,等第二位办理业务的老乡到柜台前时,袁晗突然看到有几张红色的百元大钞摆在柜台上,意识到这是刚才那位退休老大爷落下的。袁晗说,这位老大爷在古苗镇上开了一家专卖农资产品的小店,一个月要来存一次钱。他的女儿也在镇上专卖坛子酸菜,生意很好,和邮政经常有业务上的来往。于是袁晗拿着钱,找到了老大爷,将几百元钱恭恭敬敬地还给了他。
老大爷为了表示感谢,带着几位退休干部一路放着鞭炮,把亲手写的一封大大的感谢信送到了支局营业处,张贴在门口最醒目的地方。说到这,袁晗的眼眸有些湿润。他说,老大爷的行为让他不敢承受。第一,客户年纪大;第二,退休工资又少。他说:“对于我们来说,客户是衣食父母啊。”
袁晗是袁东洪唯一的儿子,在念高中时,父子俩总会在闲聊中谈谈邮政的变化,聊聊邮政的过去和未来。因此,年少青春的他在父亲的熏陶下,对邮政有种说不清的挂念。高中毕业后,他踏入了铁骨铮铮的军营。那时,在县邮政局担任第一副局长的父亲时常告诫儿子,在部队要不怕苦,不怕累,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因为你是邮政人的后代”。父亲的谆谆教导,让袁晗有了到邮政工作的决心。
2011年12月,刚从军营退伍的袁晗进入了邮政,开始在艰苦的环境中进行强化学习,接触邮件的转运与分拣、邮政营业、邮政储蓄等工作。实习中,给袁晗印象最深的就是邮件的分拣转运。每天下午三四点钟要随小邮车到每个站点接收从乡下支局所收寄来的邮件,五六点就要准备接收从市局配送来的大邮车的邮件。他的实习期正好在春节邮运旺季,每天完成邮件分堆、锁袋等工作后,已是晚上12点或次日凌晨一点多钟。那时,尽管外面下着鹅毛大雪,但屋里的分拣员都是光着膀子还工作得汗流浃背。大约睡两三个小时的囫囵觉,早上又得赶早转运邮件。这样的工作强度也曾让袁晗产生过畏难情绪,而正是父亲用奶奶的事迹让他打消了放弃的念头。
2013年2月,湖南邮政益阳培训中心临时下发通知,要求袁晗必须在农历大年初九前报到学习。而正月初九恰巧赶上父亲的50岁大寿,袁晗作了难。猜透袁晗心事的父亲二话不说,帮着儿子提着行李,默默地顶着风雪朝车站赶。临别时,父亲诚恳地说:“儿子,好好听老师的话,把专业知识学懂学通,任何时候都要记住,邮政是你永远的家……”
对于邮政工作,袁晗认为,现在无论多强的企业都在转型,迎难而上,正确看待问题,才能对得住自己,对得住企业。他说:“邮政养育了我,我一定要将邮政情怀传承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