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的胜利】揭秘老兵王楚英四度入湘抗战日军

24.08.2015  03:03

(王楚英在向记者回忆当年抗日时的情景)

(王楚英拿着放大镜向记者介绍当年雪峰山战役时的路线图,至今湖南很多小地名他都一清二楚)

(王楚英展示当年受降的照片,后排左二为王楚英)

   最后的胜利》系列报道

   纪念抗战胜利红网《最后的胜利》大型全媒体报道团出征

  视频: 红网《最后的胜利》大型全媒体报道团出征仪式

  湖南卫视报道: 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 红网将推出大型报道《最后的胜利

  湖南经视报道: 全媒体融合传播 8组记者找寻抗日战争的湖南记忆

  潇湘晨报报道:《最后的胜利》大型全媒体报道团出征
   红网全媒体报道团赴抗战名城挖掘湖南故事

   红网时刻新闻记者 喻向阳 郑涛 南京报道

   王楚英名片
  
  出生年月:1923年11月
  
  祖籍:湖北黄梅,国民党军队抗战老战士
  
  部队番号:十八军十一师三十三旅。1937年入伍,任十八军十一师三十三旅旅部准尉,译电员。多次入湘抗击日军,见证了侵华日军在湖南芷江的洽降过程。
  
  八月的南京,骄阳似火。

          在南京市鼓楼区一幢临街居民楼的9楼,一位头发全白的老人在向红网《最后的胜利》报道组记者讲述他当年在湖南抗击日军的故事。
  
  他就是国民党军队抗战老兵王楚英,2014年12月13日,作为8名抗战老兵之一,参加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并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首次入湘 参加湘北战役
  
  时间回到1938年,年仅15岁的王楚英已参军一年,在和平时代的今天,15岁正值花季雨季,但他已经是一位随时准备在战场为国捐躯的小战士了。
  
  是年,他是国军18军军长黄维的机要参谋,并随18军由北进入湖南参加“湘北战役”,与日军正面接触。“我们当年就是在平江、金井(现在长沙县金井镇,与岳阳市平江县搭界)、福临铺(长沙县福临镇)抗击日军。”王楚英很顺畅地说出了这些地名。这是他第一次入湘。
  
   二次入湘 入读黄埔武冈分校
  
  据他回忆,18军当时并未南下进入长沙参加“长沙会战”,而是转战南昌,参加“南昌会战”。后来,军长黄维去了黄埔军校桂林分校担任主任一职,而他在1939年元旦考上了黄埔军校武冈(今湖南武冈)二分校。这是他二次入湘。
  
  王楚英在武冈度过了2年半的军校时光,“当时,我就住在武冈的小东门,后来2年住在高沙东10公里的石硽湾的春咏草堂。
  
  1941年,王楚英随中国驻缅甸军事代表——他的湖北老乡侯腾入缅,组织“华侨抗日志愿队”并担任队长,协助英军作战,打响了中国远征军在缅甸抗日的第一枪,后又任中国战区参谋长史迪威上将的联络参谋兼警卫队长。
  
   三次入湘 激战雪峰山脉
  
  1945年5月,王楚英又在雪峰山脉参加了湘西会战,这是他的第三次入湘。
  
  “当时,我带领800战士从雪峰山打到洞口山门。”王楚英话毕,从书柜里找来湖南地图,用放大镜找出“山门”,布满了老年斑的的手指着地图说,“后来,我们又打到了新邵、武冈,行程2000多公里,抓了115个俘虏。
  
  王楚英还回忆,当时40多天,打了20多仗,每打一次仗,美军就会开一个小飞机过来拿走战利品,并给战士们补给弹药和粮食。
  
  1945年6月6日,已是新六军第14师任少校作战科长的王楚英受军长廖耀湘的选派,去了美军参谋指挥学校昆明分校,“150人的学员里有包括我在内的50名将官,马丁少将为校长。”他回忆说。
  
  1945年8月14日晚,王楚英和往常一样,饭后与学员在看电影,突然听到一位美军学员在叫嚷:“刚才收听电台,日本天皇已经明传电报了,决定投降。
  
  学员们一个个兴奋得跳起来,用饼干和罐头及啤酒庆祝。那晚,王楚英喝得酩酊大醉,被学员们抬上了昆明街头和市民一起狂欢。
  
   四次入湘:为芷江洽降担任警卫
  
  翌日,日本广播了由昭和天皇宣读的日本向盟军投降的“诏书”,裕仁正式宣告日本无条件投降。此时,抗日胜利近在眼前,廖耀湘急电王楚英,赶赴芷江准备接受洽降的前期工作。这是他的四次入湘。
  
  为何选在芷江机场,而未选在国内其他机场洽降。从王楚英给记者复印的的回忆录里可以看出其原因。
  
  “1945年8月17日下午5:30,蒋介石在重庆接获驻华日军总司令冈村宁次大将复电:……准于本月十八日乘坐双引擎飞机一架,无特别标志,请知照玉山飞机场派员接待,以赖照料为感……
  
  “8月18日下午6:00,蒋介石在此致电冈村宁次,告知玉山机场不能使用,改为湖南芷江机场,并指示和国军洽谈的日军代表今井武夫飞往芷江之程序……
  
  王楚英介绍,选址芷江作为洽降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全美式装备的新六军军部驻扎在芷江,新六军曾在缅甸痛击过日军最精锐的部队,这在日军中很有威慑作用,并且,当时芷江还有当时远东第二大机场,故选址芷江。
  
  他最后回忆说,当时,芷江有座大木桥,木桥两边还写了“胜利”“和平”,两个字上面一个很大的英文“V”,代表着胜利。这也是国军当时的口号——胜利、和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