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网益阳供电公司员工万方林援藏工作侧记

11.03.2015  17:47

  湖南新闻网长沙3月11日电 题:雪域高原绘蓝图

  ——国网益阳供电公司员工万方林援藏工作侧记

  作者:周畅

  2014年5月29日,国网桃江供电公司不满30岁的员工万方林,迎来了他生命中最重要的时刻——女儿呱呱坠地。粉嘟嘟的小脸让这位初为人父的小伙子欣喜异常。

  5月30日,万方林做出了他人生最重要的一次决定——援藏。一周后动身赴藏,为期一年半。

  援藏,一直是潜藏在万方林心底的一个梦。

  而此时,与自己一直聚少离多的妻子和刚刚出生的女儿成为了他心中最大的牵挂。

  去那么艰苦的地方,家人会同意吗?我去援藏了,家里的妻儿谁照顾?……万方林的心情久久难以平静。面对理想与现实的冲突,思虑许久,在家人和妻子的理解与支持下,万方林毅然做出了赴藏的决定。

  经过层层筛选和审核批准,万方林将代表国网湖南省电力公司在西藏气候比较恶劣、条件比较艰苦的地区——昌都地区开展为期一年半的帮扶工作。

   挑战极限    为梦想奋斗不息

  2014年6月11日,万方林与援藏大部队的其他98名员工一起,安全抵达西藏拉萨。

  蓝天、雪山、高原……初到西藏,万方林还来不及欣赏美丽的高原美景就先感受到了强烈的高原反应。

  “下飞机后,我能依稀感受到心跳加快、气喘吁吁的不适感。”随后的一周,骤冷骤热、头痛、恶心、胸闷、心跳加快等症状时常伴随在他的左右。

  “刚开始那几天我几乎是躺着度过来的,也终于明白了‘在西藏工作,躺着也是贡献’这句话的真正含义。”一周内,万方林的体重降了好几公斤,“这是西藏对我的第一重考验。

  第二天,症状有所减轻,稍稍缓过神来的万方林就和其他6名援藏的同事一起来到了他们即将共同战斗的地方——国网西藏昌都供电有限公司。

  昌都地区位于西藏自治区东南部,总面积约11万平方公里,占西藏自治区总面积的8.9%,辖昌都、江达、类乌齐、芒康、洛隆等11个县。国网西藏昌都供电有限公司成立于2001年,现有员工200多人、110千伏变电站3座、35千伏变电站19座,电网覆盖昌都城镇以及昌都、察雅、八宿、江达、类乌齐等县部分乡镇(共41个乡镇通电),覆盖约4.45万户,供电人口约22万人。

  近几年来,随着青藏联网工程的成功建设,西藏电网实现了与全国电网的联网运行。特别是2014年3月开工建设的川藏联网工程,进一步加速了昌都电网与四川电网联网输送电能的步伐。仅2014年,该地区农网建设资金就达到了5亿元之多。

  但由于人员少,专业管理基础薄弱,电网建设规划、工程管理沟通协调不到位,导致部分农网升级改造不能按时竣工投产,有的甚至拖了好几年。

  万方林主要负责江达、贡觉、左贡、芒康等几个县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及变电站建设的管理工作。

  了解情况后,万方林认真审核电网规划图,并深入实地现场勘察地形,撰写电网规划方案,开展工程项目建设的前期工作。他从物资入手,对工程招标、中标信息及设计规划进行清理,建立了统一的数据库。同时,对工程建设中的设计变更信息及时与有关部门、厂家进行沟通联系,并结合自己的工作经验,提出了工程建设、物资管理等方面的合理化建议,使项目管理日趋规范。

  “光是左贡一个县,我们清理的物资变更手续就达30多份。由于管理部门、项目组及厂家沟通联系不及时,导致了工程物资无法及时到达,实际需求量与工程建设需求量存在很大出入。”在工作中,细心的万方林发现,以往在建工程之所以不能按时竣工投产,管理部门、项目组及厂家之间的沟通存在很大问题。于是,他建设性地提出并制定了“物资协调周例会”制度。项目部、物资部门每周召开一次例会,定期对工程物资到位情况、实际需求量、物资变更的数量、型号及需求时间进行通报,并及时沟通联系,有效保证了物资供应对工程建设进度的需求。

  在援藏8个月的时间里,万方林和同事们不仅完成了前几批援藏人员未完成的八宿、内乌齐、江达等3个县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的竣工验收和工程结算,而且对2014年新开工的左贡、芒康、贡觉等3个县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从一开始就进行了筹划和介入,使工程进度按里程碑计划有序推进。

   攻坚克难    用生命绘就蓝图

  都说西藏是人间仙境,是世外桃源。然而,对于一个援藏工作者来说,一切却没有这么美好。

  昌都地区位于横断山脉腹地,险峰连尺,沟壑纵横,动不动一个悬崖落差就有500米之巨,站在崖边,风声阵阵,望着那些刀斧石劈的峭壁,怎一个胆寒了得!加之乡与乡之间路途遥远,山路崎岖,工程项目所在的村子最近的都有200多公里,远的有700多公里。如果不是在办公室整理资料,万方林基本上就是行走在通往工程项目所在地的路上。

  海拔高,几乎都在4000米左右,强烈的高原反应和晕车呕吐经常把万方林折磨得痛苦不堪。

  遇上雨季,还要随时警惕山体滑坡的危险。曾经有一次,滚来的飞石就砸落在工程车前面2米的地方。当看到那些把地面都砸出坑的大小飞石,全车人都吓破了胆。

  为了抓紧时间,每天万方林和同事们6点钟就要起床,简单的洗漱后,6点半就出发了。昌都的天亮得晚,基本上要在8点半以后,所以他们每天都是摸黑出发。

  2014年12月17日清晨6点半,万方林和往常一样早起出发,当天他们要赶赴江达县生达乡的工地。车子跑了30多公里就陷入冰坑出不来了。为了不耽误时间,万方林和同事们冒着冰冻和严寒,用车上自备的工具忙活了近40分钟,才把车子从冰坑里拉了出来。那一天,100多公里的路,他们跑了4个多小时。当晚回到宿舍时,已经是凌晨了。

  “这样摸着黑工作,我们都已经习惯了,接下来我们还有更远的路要跑。”在万方林的微信里,他这样描述着自己的工作。

   亲情难舍    把思念化为动力

  离家许久,相比身体的煎熬,心理上的孤独和寂寞常常浮现在脑海。“想家的时候,我也常常愧疚落泪,但想想自己肩上还担负的工作使命,又隐忍了下来,将满腔的热情投入了工作。

  昌都地区出行不便,加之工作责任重大,从2014年6月6日离开妻子和女儿,万方林还未回过家。

  决定援藏,对万方林来说,其实也并不是那么容易的决定。父母的担心,他可以劝说;朋友不理解,他可以笑笑;唯有妻子和女儿,他却总感觉是惭愧的,离开家只身来到西藏昌都时,女儿才刚出生7天。

  “说句心里话,我又何尝不想家呢?何尝不想寸步不离地守护在妻儿身边呢?可是,企业需要我,西藏需要我。”万方林笑笑说。

  妻子曾在电话里笑着对他说:“你放心的去工作,将来回家以后多陪陪我就是了。”妻子的支持和理解给予了万方林莫大的动力。万方林说,他的妻子做出了很大的牺牲,自己也亏欠她很多,只好用这辈子的时间去弥补了。

  2015年2月6日,昌都地区的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暂告一段落,万方林和同事们终于休年假回家了。

  习惯了高原上缺氧的气候,回家后的万方林还有点适应不过来,“相比缺氧而言,醉氧算是好受多了。”由于醉氧,万方林还有点吃力。

  在8个月的援藏时间里,他经历了“绝对生命禁区”的洗礼,为昌都电网建设管理留下了宝贵的技术经验。虽说有48天的年假,但他说:“3月上旬,农网改造升级工程会陆续开工,我可能会提前结束假期,早些回昌都。在这段时间里,我会好好珍惜这难得的假期,陪陪父母,陪陪妻子,陪陪女儿。毕竟对家人来说,我算不上一个好儿子、好老公、好爸爸。”说罢,话语不多的万方林,眼圈渐渐地红了……

  采访手记:在近2个小时的采访中,万方林除了谈及对家人的愧疚,说得最多的还是工作。问及他为什么会在艰难的决择中选择援藏,他的话让我感动。他说:“当你做了一件很有意义的事情,做了一件能够改变别人生活的好事的时候,那种由心而生的纯粹的快乐,只有在那一刻,你会特别清楚地感觉到。这一切,有多么值得。”他很喜欢夜幕下的昌都村庄,大地上的灯光点点,干净、明亮得就像头顶的繁星一般,想起老人和孩子在电灯下绽放出花朵的笑容,他很欣慰。万方林告诉我:“我是个不善表达的人,我只好告诉你,来西藏这8个多月的时间里,我没有后悔过,也没有动摇过,我、我的家人,都是骄傲的。

  这是我听到过最美、最动人的话语。

  我不禁想起一首歌颂援藏工作者的诗歌来:

  “怒江不曾哺育你长大,

  格桑花还没来得及把你陶醉,

  牦牛肉还不曾温暖你的脾胃,

  我们的神祗也不是你心中的红太阳,

  但你站直的身躯,

  却是这雪域高原上最伟大的图腾。”

  执着的付出,无私的奉献,这就是一个电力援藏工作者的真实写照,这就是万方林——一座真正挺立在雪域高原的图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