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沙人的一天: 一年一会“马厂骆王”龙舟队
星辰在线6月9日讯(星辰全媒体记者 胡伟男) 今天是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在长沙市福元路大桥下,“锣鼓喧天、鞭炮齐鸣、红旗招展、人山人海”,这不是白云黑土在“抖包袱”逗乐,而是老马厂人自发组建的“马厂骆王”龙舟队吸引了市民排排坐好,在凉风徐徐的湘江边齐过“粽子节”。
老长沙人可能知道,在浏阳河、湘江、捞刀河汇聚之处,有一个名叫“马厂”的地方。因为不可阻挡的城市化进程,这片江湾被重新开发建设,老马厂人离开故居,被安置在近年来建成的湘江世纪城附近。
从小临水而居,与江水作伴的马厂人,身体中的水性从未沉睡。“马厂骆王”龙舟队负责人宋革伟说,上世纪70年代,他跟随着父亲看龙舟赛的记忆仍然清晰。马厂地区的龙舟赛究竟有多少年的历史了,他说不清。年岁已大的老人家也说,龙舟赛从儿时起就有了,一直是生活中未曾分割的部分。
早些年的城市建设,让马厂地区的龙舟赛停止举办了6年,2013年,宋革伟从父亲手中接过接力棒,重新建起龙舟队,在每年五月初一至初五,举办龙舟赛,和大伙儿一起找回原来的时光。也许就像划龙舟需要多人集体划桨一样,这次《长沙人的一天》记录的并不是某个人的一天,而是龙舟队员、马场人、长沙市民在端午节里度过的鲜活、有力、传承记忆的一天,大家被江水联系在一起,已经不可分割。
早上8点30分,在阵阵鞭炮声中,马厂骆王”队的三只龙舟下入江水中,早起散步的居民闻声而来,在江堤上占据嘉位,等候行船开赛。随着鼓声渐起,龙舟划入江中,看得人心一阵激荡。
虽然“龙舟”总和“赛”字联系在一起,但在这里,竞技的气氛远不如“玩耍”的气氛厚重。这里没有标准的赛道、没有规定中的起点与终点,也没有限定划行时间。
“马厂式”的互动方式是,当两只龙舟并行时,一种默契会自然而然的升起,全员随即进入比赛状态,直到一方服输。而在非竞技状态时,互相加油则是最自然的情感表达。
而在非竞技状态时,互相加油则是最自然的情感表达。
黄胜林是现场的“控场人”,你站在任何观看点都能从大音响中听到他的声音。他会祝大家节日快乐,会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有需要吆喝时,他就会坐在岸边,手握话筒吆喝一声。
他说:“我的作用就是活跃气氛,维护安全。”他一直在强调“安全第一”,因此神经一直紧绷。
黄光辉也是现场不可缺少的大将,作为组织者之一,他除了要顾及到龙舟的情况,还要不断提醒市民待在安全区域。
穿着荧光绿队服的是经过培训的队员。每年农历三、四月,他们就要开始接受专业培训,为端午节做准备,因此他们在技巧和力量上更加规范。
领队姜文举着碳纤维制作的船桨喊着“骆王必胜”。经过5天的划行,队员们的嗓子都哑了。他们一致认为,在龙舟竞赛中,力量、技巧和团结是取胜的关键。
小朋友对“划龙舟”这事儿非常有兴趣,想摸一摸船桨。他父亲一直在鼓励他与队员哥哥说话,但小朋友非常害羞。
刘坤是一名舵手。他的任务是指引行进方向,并呼应队长,鼓舞队员士气。在划行的过程中,龙舟会多次遇到挖沙船,刘坤就得注意到,并保持避让。
上午的划行结束,留个合影是必须的。
队员们的用餐地点也在福元路大桥底下,厨房的工作人员已经将中饭的原材料准备好。
黄光辉说,由于厨房是露天的,食品安全是头等大事。不仅采购有专人管理,晚上还有人通宵值班。每份菜品都会取样。“万一出现食物中毒的情况,我们可以马上将样本送去检查,方便查明。”
在等候上菜的间隙,队员们可以好好休息一下。一脱掉上衣,手臂上就像带了个黑手套。
队员们腿上的晒印更加销魂,每个人都像穿了双黑丝,让人怪不好意思。有趣搞笑之外,队员们要承受的晒伤的后果是:红肿、疼痛、发热、脱皮。
一个赛程下来,手是没办法看了。水泡、血泡是让人难受的,幸运的是,变成茧就没事了。
厨房负责人说,队员们消耗大,光是猪就杀了三头,还有牛肉、虾米、鸭肉,都是高热量、高蛋白的食物。
下午两点,“响鼓了!响鼓了!”听到鼓声后,大家都兴奋起来。市民早已占好位置,等着龙舟赛的开始。
看到队员们准备就绪,市民们非常兴奋,满怀着期待。
现场提供业余队员的现场报名,首要条件是“会游泳”,其次是“身体健康”。如果合格,就可以穿上黄色的队服体验一把。
鞭炮和礼花声一直伴随着龙舟划行的全程。特别是船下水、出发、中途时,都会燃放。这寓意着热闹、喜庆、祈福、好运以及鼓励。
宋建伟是这只龙舟上的鼓手。他说:“鼓点对于划龙舟来说很重要,就像节奏对于舞者一样。”鼓点的快慢掌握了划行的节奏,因此特别需要与浆手保持默契的配合。
尽管是临时组建的业余队,一招一式也充满了力量和隐隐的默契。
下午16点30分,2016年端午节快要结束了,龙舟赛也拉上了帷幕。队员们像划行时一样喊着口号,将龙舟从湘江里移到岸上来。也许只要和龙舟有关,就离不开团队精神。
队员们齐力将最重要的龙舟抬回仓库。在整个过程中,从负责人到组织者、队员,大家都很少提到“传承”、“传统”、“文化”的字眼,使用量最高的词汇反而是“快乐”、“开心”、“爽”、“童年”、“以前”。他们也许没有察觉到,他们的行动已经比任何话语、口号更有说服力。
明年今日,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