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潭地下综合管廊:“把政绩埋在地下”的民生工程

15.07.2015  01:48

  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总工程师易继红(右三)与湘潭市城管局局长韩晓(右四)在已建成的霞光东路地下综合管廊考察。赵熙微 摄

  霞光东路地下综合管廊建成内景。赵熙微 摄

  在湘潭高新区霞光东路西头,绿化带中有一间不起眼的绿色小房子。路过的行人并不知道,他们的脚下“暗藏玄机”。

  进入小房子,有楼梯直通地下。往下走十几级楼梯,就能看到一条宽敞的隧道,两侧墙壁各安装有7层支架,供电力、通信、供水等近10类市政管线分层使用,井然有序。

  “这一层是管线仓,脚下还有一层,是雨污分流仓,一条走雨水,一条走污水,互不干扰。”湘潭市住建局负责人介绍说,这里就是湘潭市第一条地下综合管廊,高3.8米、宽3.5米,总长2.6公里。人们常在好莱坞大片里看到地下管道飙车的画面,这条地下综合管廊要跑起车来,也是绰绰有余。

  翻开编制完成的《湘潭市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综合规划(2014-2020)》可以看到,到2020年,湘潭市规划的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将以城市新区为重点,逐步推行到城区20多条道路总长将达到210.85公里。

   眼光超前起步早

  在现代城市建设中,城市道路下需要铺设水、电、气和通讯等多种管线,由于地下管线错综复杂,且建设时序不一,传统的城市管线建设模式导致道路建成后常常遭遇重复开挖,这一现象被形象地比喻为“马路拉链”, 带来资源浪费、环境污染、交通拥堵、安全事故等多种问题。

  与我国大多数城市一样,湘潭市的市政管线建设以传统的直埋方式为主,投资、建设涉及多个职能和权属部门,管理分散,维护麻烦,更不利于远期发展城市地铁等地下空间利用。

  如何破解这一城市难题?

  湘潭市委、市政府眼光超前,早在10多年前就进行了一系列尝试——

  2002年,湘潭市对河东主干道芙蓉路进行提质改造,同步设计建设了一条地下管廊。原本“各行其道”的强电、弱电和给水3类管线,住进了宽1.8米、高2.4米、长3.14公里的“集体宿舍”。

  此后,湘潭市又在莱茵路、长新路修建地下管廊。

  2013年,通过利用“多功能装配式综合管廊”实用新型专利技术,湘潭高新区投资6000万元,由湘潭市市政工程公司修建了近3公里的霞光东路地下综合管廊。2014年11月,与霞光东路一起完成验收。

   功能齐全性价比高

  湘潭市地下综合管廊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的原则,逐步让错综复杂的地下管线有了一个整洁、安全、便捷的家。

  湘潭市已投入使用的综合管廊每隔40米设置了检查井及管廊内预留空间,保障管理人员进行日常巡查及维护保养。后期将完善管廊内的监控、消防、报警等系统,进一步提高安全性能。相关管理部门通过电子监控,可以随时查看管廊内部情况,第一时间前往处理。

  湘潭高新区霞光东路两旁的绿化带中分布自动喷淋装置,对绿化带进行智能喷灌。绿化用水就是来自地下综合管廊中水收集池中经过过滤的雨水,有效地实现了道路片区雨水的循环利用。

  目前,湘潭市霞光东路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成本约为1.8万元/米。与省内外其他城市相比,这个管廊规模既能基本满足市政管线铺设需求,同时造价低了不少。

  另一方面,传统直埋工程中,仅雨水管、污水管这两条管道加起来的建设费用就要每公里五六百万元。地下综合管廊每公里不到2000万元的建设费用,比传统直埋式的建设成本仅高出30-40%。

  最重要的是,传统直埋工程让城市道路频频“开肠破肚”。相比之下,地下综合管廊是一次投资、永久使用、一次动土、不复开挖,避免将来因增设、维修各类管线而引起道路二次开挖,直接降低了道路的二次建设、维护费用,增加了路面的完整性和耐久性。

  地下综合管廊的社会效益也很突出:

  避免道路开挖,减少了将来对城市交通的干扰;

  消除了城市道路上电线杆林立、架空线蛛网密布的视觉污染;

  提高了各种管线抵御台风、地震等自然灾害的能力,避免了土壤对管线的侵蚀,延长了管线使用寿命;

  可作为缓解暴雨阵雨等水灾洪灾应急设施;

  路面不再“井盖遍地”,不会再频发“井盖吞人”的不幸事件。

  可以说,地下综合管廊所带来的经济、社会、环境效益,远远超过了自身建设时所增加的一次性投入,性价比很高。

   模式成熟易推广

  采用产业化、装配式构件。目前,我国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方面尚处于初级阶段。与省内外绝大多数地下综合管廊相比,湘潭率先提出多功能装配式地下综合管廊的概念,采用构件预制和现场吊装的模式。

  一开始,霞光东路地下综合管廊的主体结构采用传统的混凝土现场浇筑,这样工期就拉得比较长。

  湘潭市市政工程公司于是与远大住工合作,全部采用工厂预制、现场拼装的方式。这为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提供了工程优化方案,既能提高地下综合管廊空间利用效率,改变受力性能,保证工程质量;又能降低建设成本,节省施工时间,减少施工影响。该项目的现场负责人回忆说,采用预制组装模式后原本2个月现场施工的工期可以缩短至1天完成现场装配。

  湘潭市住建局城建科负责人介绍,远大住工(湘潭工业园)的PC产品,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需要。据了解,该公司建有3条PC生产线,目前每年可上传绿色低碳建筑200万平方米。

  社会资本参与建设。地下综合管廊要加快铺开,所需资金不是一笔小数目。目前国内已建成的综合管廊,大多采用政府投资的模式,建成后由政府机构直接管理或由国有独资企业管理。然而,政府财政能力有限,主要依靠政府力量将难以推广地下公共管廊的建设。

  2015年4月7日湘潭市政府公开发布了第一批政府与社会资本合作(PPP)项目,总投资2.9亿元的地下综合管廊一期建设项目,就是市级示范项目之一。社会资本响应度很高,先后已有10多家省内外企业到该市洽谈合作,其中上市公司就有3家,央企1家。

  PPP模式最适于“谁付费谁消费”的公共产品,而地下综合管廊是能够通过管线单位进入等方式实现稳定现金流的公共产品。

  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营运管理均可以采用PPP模式。即政府与PPP项目公司签订特许经营协议,通过协议明确综合管廊建设的有关的预期目标、项目评估、监督办法、技术标准、可操作计划和融资方法等,制定准确的运营管理规则和标准,收取项目共同出资者租金等内容。

  湘潭市住建局副局长蒋中军认为,这样可以减轻政府一次性投入的财政压力,又可以盘活城市基础设施资源,多方受益,市民欢迎,机制灵活,市场前景好,地下综合管廊一定能迅速、广泛得到推广应用。

  6月份,湘潭市政府确定由市住建局牵头,在湘潭高新区推进综合管廊建设运营试点。确认采用PPP模式建设地下综合管廊,由湘潭市市政工程公司代表湘潭市政府持国有股份,湘潭高新集团代表湘潭高新区管委会,共同成立筹建公司,待考察选定社会资本后成立项目运营公司(SPV公司),负责地下综合管廊的建设、运营、管理。

   高度重视、规划优先

  地下综合管廊是一项“把政绩埋在地下”的民生工程,湘潭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

  强化组织领导和协调推动。目前,湘潭市已成立湘潭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领导小组,由市委副书记、市长胡伟林任组长,市委常委、副市长杨广任常务副组长,5个区、14个职能部门及3家城建单位为成员单位,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住建局。领导小组将及时研究解决地下综合管廊推进中的困难和问题。

  配套政策逐步完善。湘潭市正在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管理等一系列文件,明确综合管廊的建设、管理、收费、维护等办法,依靠强劲有力、实在有效的措施推进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的实施建设。

  坚持规划先行。今年2月,根据“简约化、标准化、快速化、低碳化”的规划理念,湘潭市启动《城市地下综合管廊综合规划(2014-2020)》的编制工作。根据规划,2015-2017年,该市主要建设城市5个新区,即雨湖区(万楼新城)、岳塘区(岳塘新城)、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昭山示范区的地下综合管廊。2018-2020年,主要完善5个新区系统并依托旧城综合改造,推进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到2020年,该市规划建设地下综合管廊81个,安装市政、电力、通讯、燃气、给水、中水、排水、热力等8类地下管线,地下综合管廊区域人口将达到42万人。

  据了解,湘潭市将着力构筑覆盖湘潭市城区骨架化、网络化的综合管廊系统,推动城市化的进程,逐步形成和城市规划相协调,城市道路下部空间得到合理有效利用,具有超前性、综合性、合理性、实用性的国际先进、国内一流的综合管廊系统,着力实现“一次投资、永续利用、一次动土、不复开挖、智能管理、维护可视、无限增容、综合成本、整合资源、减少浪费、树立市政新形象”的目标。

  (周双庆 张刚 陈海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