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职菜鸟,请提防这些陷阱
星沙时报/星沙新闻网7月5日讯(记者 张兴莎)桅子花开,so beautiful so white,这是个季节,我们将离开……”当这首歌曲响起,又一批毕业生将告别校园进入职场。曹明(化名)就是刚毕业职场“菜鸟”中的一员,近日他在入职时就遇到了法律问题,不知找谁咨询,便拨通了本报热线86885555向记者求助。
曹明告诉记者,他是一名应届毕业大学生,6月参加了一场招聘会。“看中一家单位的‘储备干部’职位,说干得好可以直接做经理。”经过了两轮面试,小曹被录取了,被通知可以到岗工作。
“在正式工作前,公司与我签订了一份合同。”小曹说,当时他没有注意到合同上什么内容,糊里糊涂地在合同上签了字。经过两个星期的培训后,小曹正式走上岗位,却发现公司给的岗位居然是业务员,试用期工资和业务量有关。
“我当时就和公司理论,明明说好的是储备干部,怎么一下变成了业务员了。”小曹说,可是公司答复储备干部本来就是要在基层工作。小曹当时就说不干了,可是公司说不干可以,要赔偿,在就职前签订的合同上面明确规定:经过培训后,试用期内无故辞职,需要赔偿3000元。
小曹这才意识到,可能是公司特意打着“储备干部”的幌子,招聘业务员,但是现在自己确实不想干,就只能交出3000元赔偿,辞去了工作。但后来他越想心里越委屈,便拨通了本报热线,向记者求助。
“一般合同中都会有服从公司调配的规定,但是必须经过本人同意。”长沙县司法局法律援助中心律师表示,小曹在合同中签了字,就表示自已愿意服从调配,不服从规定就要进行赔偿。
律师表示,单位以“到基层先锻炼锻炼”为幌子,欺骗求职者的案例也较为普遍。刚毕业的大学生没有社会经验,求职时应该多留个心眼,首先要搞清楚职位的具体内容,询问工作细节。
律师提醒
有一些招聘单位虽在招聘广告中列出要招聘的多种职位,但其实这些职位都是做业务的,甚至没有底薪,刚刚进入社会的大学生在求职时应该格外留意。
在确定去某家公司之前,最好找到该公司员工询问那里的工作情况。一般同一单位在短时间内连续发布相同招聘广告,说明该企业招聘的人数多且急,求职成功的可能性较大;若一个单位数周后再次发布同样广告,说明该单位可能在用人方面存在一定问题,此时要多留一个心眼。
另外,还有一些其他骗局也要注意,如果接到一些并不熟知或者并未投放简历的公司的面试通知,应该事先向有关部门查询、核实该公司的真实情况,并上网搜索一下该公司的网站,确定其规模与用人需求,然后再去面试。
[编辑:廖丹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