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故事】一次没有“把握”的气象预报

01.06.2016  18:53
      2016年5月11日傍晚,湖南岳阳的南湖广场显得宁静而祥和,不少市民在广场上悠闲地散着步吹着风,十分惬意。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就在十八年前,同样的地点,由于湘、资、沅、澧四水和长江洪水源源不断涌入洞庭湖,致使洞庭湖水位迅速上涨,长时间面临“上压下顶”的局面,岳阳城陵矶已连续出现5次洪峰,其中4次超过历史最高水位。
      作为曾经参与1998年岳阳抗洪气象服务的吕明同志,回忆起那一年的抗洪抢险仍然记忆深刻。那一年,吕明担任岳阳市气象局副局长,与当时的气象台台长袁生保一同“驻扎”在局里。长达三个月的守卫战,险情一个接一个,恶仗一场连一场,常常忙得整宿都没法休息。有时候实在累不过了,就直接坐在椅子上休息片刻,还不忘叮嘱同事一有情况就叫醒自己。“我现在睡觉坐着都还能睡着。”吕明调侃道。
      谈起那年印象最深的一次强风暴降雨过程,吕明回忆道,“98年抗洪以前给市领导汇报情况总是充满信心的,但是那一天晚上,局里七八个人都忙得通晚没睡,却是最没“把握”的一次预报。”
      1998年7月31日晚上8点,受副高控制,洞庭湖上空万里无云、繁星满天,而湖面上洪水早已漫过了原大堤,不时拍打着临时抢修起来的子堤。在市气象局内,灯火通明,一片忙碌景象,吕明和袁生保等人正对着雷达资料进行激烈的讨论。就在前一天晚上,省、市台加密会商天气时,岳阳台就提出31号晚上洞庭湖上有产生雷雨大风等强对流的可能。
      到底报还是不报?报?当天白天岳阳晴空万里,雷雨大风什么时候来?将会持续多长时间?所有人都拿不准!如果没报准,那么负责抢险的数千名官兵民工将在大堤上空守一夜!不报?如果雷雨大风真的来了,那大堤很可能会溃堤,洪水将泛滥到华容、南县等5个市县,数百万人民的生命财产将遭受威胁。几个人反复讨论,始终无法拿出最终结论。
      那一晚,气象局屋内此起彼伏的争论声,时不时响起的电话铃声,夹杂着来回走动的脚步声,在盛夏静谧而燥热的深夜,显得格外的突兀。吕明来回翻看着20年以来洞庭湖上的强风暴及降水回波资料,时而皱眉、时而点头,凭借着自己多年来对洞庭湖区雷雨大风的研究,他最终决定:报!
      8月1日凌晨0时,吕明直接向坐镇在华容团洲垸指挥抗洪抢险的市委书记张昌平电话报告:“张书记,我是吕……吕明,2小时内有雷雨大风和强降水影响采桑湖及团洲垸大堤,风力最大可能……可能会有8级,请一定做好抗洪抢险的准备。”吕明回忆道,因为预报的不确定性,他当时紧张得连话都说不顺畅了,还是张昌平书记让他“不要怕,只管实事求是的讲”,他才鼓起勇气汇报完情况。
      一小时过后,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响了起来。“喂,吕明局长吗?我是张昌平,我这边已经调集部队和民兵进行了紧急护堤抢险,雷雨大风什么时候来,大概会持续多久?”原来,接到电话后,张昌平紧急调集了2000多名部队官兵、3000多名民工和大量抢险物资待命,但等待许久,洞庭湖面仍旧一片平静。
      “雷达现在还在观测,具体时间不能确定,大概一个小时左右。”此时的吕明已是满头大汗,顶着巨大压力,他给出了这个结论。
      “那个时候岳阳711雷达已经“带病”超负荷服役,空间扫描断断续续,有时一天甚至罢工十几次。要不是袁生保他们修理技术过硬,对雷达边修边开,我们真不知道该怎么办!”十八年后,已经退休的吕明回忆当时的情况感叹道,如果那时岳阳能有现在的预报技术和多普勒天气雷达等探测手段,当时做出的预报结论肯定会更有底气些!
      时间一分一秒地走,气象台仍旧一片繁忙。而大堤上,来来往往的抢险队伍,正扛着抢险物资不断加固大堤。1点50分,吕明再次打电话向张昌平报告:“10分钟内,风雨即到。”
      8月1日凌晨2时开始,雷雨大风横扫团洲垸大堤,数千军民手拉着手,用身体抵抗风浪,与狂风暴雨进行着殊死搏斗,最终保住了‘险中之险’的团洲大堤。
      在吕明看来,这次没有“把握”的气象预报,却给市防汛抗洪部署决策提供了科学依据。事后,市委书记张昌平多次肯定道:“市气象台预报大风大雨很准,这对我们紧急部署兵力,调配抢险物质、器材,组织处险、抢险非常重要。”
      “98年后,电子管的711雷达已无法使用,于是岳阳市政府投入七十余万元,  对雷达进行了数字化改造和预报平台升级。改造后的雷达,在1999年、2002年的防汛抗洪以及多年的人工增雨作业指挥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吕明感叹道。正是由于岳阳雷达在98抗洪中发挥的巨大作用令人印象深刻,2000年前后,中国气象局和湖南省政府达成协议,决定将湖南气象现代化建设的第一个大工程投资到雷达建设上,分别于长沙、常德、怀化建设三部多普勒天气雷达,进一步提高湖南应对重大天气过程的预报技术与预报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