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点 | 武术进校园,既是文化传承也是现实需要

11.06.2015  11:25

  今年上学期起,长沙县江背镇12所小学在不影响正常教学的原则下,运用校本研发时间,每周安排两节课开设文武兼修课。一学期后,小学生气势十足的汇报表演赢得了观演专家和家长的掌声。(6月9日《星沙时报》)

  “武术进校园”其实也算是旧闻了,早在2011年3月,就有政协委员提议把传统武术以体育课的形式引进校园,并在全国推广。当时全国各地有一些学校开设了这门课程,只不过很多只是昙花一现。5年过去了,江背镇的文武兼修课堂似乎又一次成了“星星之火”,能否成燎原之势,令人期待。

  武术进校园,提法响亮,但实行却很艰难。究其原因,除了国家教育政策没有明文规定、教育师资短缺之外,主要根源在于社会普遍认为现代社会是用“智”的时代,太平盛世,习武何用?或者担心思想不成熟的孩子会去打架斗殴,至于强身健体,上好体育课就行。

  与其说这是家长和社会的一种担忧,不如说这是一种认识的不到位。很多人认为习武只是学了一身制人和防身的本领。其实中华武术之所以渊远流长,在于它不仅是一种技艺,更是一种文化。它的存在,不仅是让人强身健体,更重要的是培养人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精神和习艺先习德的品质。历史证明,抽离了文化的继承或者取其糟粕弃其精华的发展,注定不能持久和流长。这也是上个世纪80、90年代开办武馆、民间习武盛行但随即式微的原因。因此,对武术进校园,我们不需过分的担忧,但要注意别舍本求末。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邻国日本,柔道是中学生的必修课,而在韩国,跆拳道一直是学生的选修课。日韩如此做,不仅是为传授技艺,锻炼孩子体质,更是在传承一种文化,培育一种精神。

  孟子说,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现代教育需要的是一种立体化、系统化的教育,社会需要的也是有强健体魄、有坚强意志的人才。当下,中国青少年逐渐远离体力劳动,强健体质、磨炼意志的体能锻炼也不多见,让传统武学进校园,这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扬,更是一种现实的需要。因此,对江背镇文武兼修课程的试点与推广,我们应大力点赞,同时也期待这“星星之火”终将燎原。

[编辑:邓芷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