杆秤世家的担忧:以后谁还会学做杆秤
李跃进在展示他自己做的杆秤。 欧阳常海 摄
杆秤在慢慢消失,即将成为历史记忆的符号。 欧阳常海 摄
中新网桂阳12月3日电 题:杆秤世家的担忧:以后谁还会学做杆秤
作者:鲁毅 颜石敦
木钻、规尺、刨子、小铁锤,做杆秤用的工具摆满着整个老式案桌,各种大小杆秤挂在墙壁上。3日上午,湖南省桂阳县向阳路“老字号李记秤铺”,李跃进看着零乱的铺子有点担忧:“做杆秤工序复杂,又不挣钱,以后谁还会学做杆秤?”
桂阳是“汉初古郡、楚南名区”,自古以来就是南下广州,北上衡阳的交通要道。老城区平阳古街、盐行街、七里街一带至今留有打铁、冶金铺子的影踪,少数手工艺人仍然延续着传统的技艺,56岁的李跃进就是其中的一个。
李跃进的爷爷、父亲都是做杆秤的。民国早年,李跃进的爷爷带着家人从耒阳来到桂阳谋生,李跃进从小就跟着爷爷、父亲做杆秤。“刨杆”“校秤”“定星”“钉星”“装钩”“打磨”“抛光”……每道工序李跃进学得扎扎实实,牢记着“秤平斗满,诚信为本”的祖辈行规。
1976年,18岁的李跃进高中毕业,进入县国营五金厂制作杆秤,并带了两个徒弟。那时,人们买进卖出用的都是杆秤,做这行很吃香。李跃进每天能制作四把15公斤的半成品杆秤,每把市场价18元。
好景不长,1998年赶上国企改制,40岁的李跃进成了下岗工人。思索一年后,他东挪西借了14万元钱,在县老城区向阳路买下一个12平方米的门面干起了老本行——做杆秤,取名“老字号李记秤铺”。
起初,李跃进的生意还不错。他制作的枣木杆秤木质坚硬,“钉星”耐用,一天能卖五六把。因为纯手工制作杆秤耗时,有时客户等上几天才能买到。看到李跃进做杆秤能赚钱,县城内先后又开起了几家杆秤铺。
后来,随着电子称的普及,杆秤渐渐被人们冷落。目前,全县城只剩下“老字号李记称铺”还在做杆秤。岁月在“钉星”“打磨”中慢慢消逝,李跃进越来越力不从心,现在他一天只能做两把15公斤的半成品杆秤。
“15公斤的杆秤每把市场价30元,就算卖出去每天也只有60块钱的毛收入。”李跃进说,“刚好解决温饱。”为了祖传技艺不失传,李跃进也想把手艺传给女儿,但80后的女儿不感兴趣。而他的两个徒弟也早转行了。
当天上午,李跃进没卖出一把杆秤,只有一位老农拿着把断了“叨子”的杆秤来修,他收了3元钱手工费。李跃进说:“其实,杆秤携带方便,经久耐用,上了年纪的人还是喜欢用杆秤的。”
虽然杆秤还有一定的使用人群,但是仅靠这门老手艺养家糊口越来越艰难。以后,谁还会做杆秤?56岁的李进跃有点担忧。其实,不仅是制作杆秤,还有打铁的、弹棉花的等,一门门民间手工艺正从千年古郡的小巷中慢慢消逝……(完)